期刊信息

刊名:决策与信息

主办: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武汉大学

周期:月刊

出版地: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2-8129

CN:42-1128/C

邮发代号:38-138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界动态
学界动态

田正平: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百年回眸

来源:《重庆高教研究》2019年第3期 浏览:427次 发布日期:2019-08-21 10:54:52

   2019年是“五四运动”发生100周年。在这场运动中,人们对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等观念进行了激烈而深入的批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得到广泛宣传。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力提倡开展一流本科教育、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大背景下,关注和反思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师生关系的改革试错与进步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来华两年多,杜威提出师生平等民主的思想,以及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同,为中国教育界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在“五四运动”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教育界师生普遍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视为封建文化的代表,对儒家文化强调的“天地君亲师”“三从四德”“重男轻女”等封建礼教思想和“师道尊严”等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平心而论,“五四运动”前后在许多学校风行一时的学生自治活动,本意是试图改变学生在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这种良好的愿望却在“打倒孔家店”“废除旧家庭”等激烈的“五四”风潮的裹挟下在实践中变了样。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小插曲让我们明白,这样的自治改革,师生关系措置失当,使学生在管理中自我迷失,师生关系为这样的改革付出了试错的代价。

  尽管“五四”时期许多学校试行的学生自治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要求打破教师绝对权威、追求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却成为此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新中国成立后17年:师生关系的讨论与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这17年,教育界政治运动不断,学术研究经常与政治问题相混淆,正常的学术讨论与争论也可能被扣上政治帽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我国教育界就开始批判杜威的教育思想。在1958年的那场教育大革命中,对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教育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和大批判。首先批判了苏联教育学脱离生产劳动、以教师为中心等方面的问题。在批判中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师要与学生相结合,其结果是过分强调了生产劳动和学生的作用,忽视了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降低了教学质量。

  其次,讨论还涉及教师主导与师生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相长的关系问题。经过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在教师主导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中大家普遍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不能单纯照搬凯洛夫教育观点,要继承吸收中国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思想的精华,要把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与凯洛夫教育思想进行综合、借鉴与发展,并赋予当时的国情。

  三、“文革”十年:师生关系的扭曲

  “文化大革命”中,师生关系的代表文本是同济大学关于建立“五七公社”的设想方案(草案)中有关师生关系的论述。该方案对所谓“师道尊严”“教师中心论”的批判,直接将大多数教师定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需要进行批判和改造的对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少教师被下放劳动,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成了被专政对象,受到非人的折磨,大批老师遭到肆意侮辱、揪斗、毒打和批判。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就变成了“革命小将与臭老九”之间的关系了,以至于很多“红卫兵小将”直接参与到殴打、迫害教师的行列中。那时候轻视知识、轻视教师等做法,让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降低到历史的最低点,在学生面前没有了任何尊严。这十年的师生关系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遭到了罕见的扭曲和戕害。

  四、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 师生关系正本清源再讨论

  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教师和广大知识分子重新恢复了人格尊严。但是受“文革”的影响,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形成。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幕由此开启。随着《决定》的颁布实施,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空前提高,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部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

  于光远同志在1979年发表的《关于教育科学体系问题》一文,拉开了师生主客体问题讨论的序幕,这是继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性的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大讨论。

  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讨论与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大讨论不同,人们在讨论中不仅大胆引进了西方教育学的最新观点,还开始把目光重新投向“文革”时期被批判的所谓“封、资、修”思想,苏联教育家的有关师生关系的观点被重新介绍和引进。

  极左思想流毒被进一步肃清,师生关系思想的研究逐步摆脱了极左思想的支配,重新走上了学术的轨道。可以说这一阶段的讨论带有浓厚的学术研究的色彩,体现了思想解放的特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深度。

  五、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师生关系的变化与反思

  1999 年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实现了全面并轨,同时,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大大增加,这标志着高等教育走向了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历史阶段。

  从理论层面讲,由于大学实行收费制度,有人就认为,现在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就类似于市场中的消费者与服务者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逐渐演变为一种“卖方”与“买方”的商品交换关系。从实际情况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许多学校的公共空间流动性增强,很难有固定的班级、有固定的教室,所以不少老师下了课,师生匆匆一别,给人一种像是市场交易“货款两迄”的感觉,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疏离甚至陌生。

  另外一点就是社会过度的功利化风气不仅侵蚀着师德师风,也误导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大致有3种类型:一是礼节型的,二是功利型的,三是感恩型的。目前许多地方的情况是严格的量化管理模式,把学生和老师的真情实感都给屏蔽掉了。尽管近年来,师生关系在理论上的探讨更深入广泛了,然而在实践中师生关系却是比较疏远的现象更多了,矛盾激化或紧张的案例还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教育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六、对未来师生关系发展趋势的展望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我们既要尊重历史渊源又要重视客观现实的变化。

  首先,要以开放的思维研究新时代师生关系的理论问题。其次,从研究方法上讲,不仅要有理论思辨还要有实证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期待一种新型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关系。再次,目前的师生关系问题在教育领域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是与教育改革中的其他问题紧密相连的,不可能脱离整个教育改革去单独研究这个问题。

  目前世界已进入了信息化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有了更好的自主发展、自我学习的空间,教师已经不是他们唯一的知识信息来源。因此,研究师生关系的思路不能局限在传统框架里。研究的视野需要更开阔,研究的方法也应更加多元,研究的目的就是如何构建和谐、平等、包容、发展的师生关系。

  近年来师生关系在不断变化,但是根本的东西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没有变,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尊师重教。我的观点是尊师重教的前提是“师德为先”,做教师的首先必须使自己在人格修养、知识积累和工作态度上能够有值得学生尊重的地方。我们和学生的关系应是彼此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教育的民主化、主体化、个性化等正在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愈加明显,那么研究师生关系的变化的步伐必然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教育改革光影相随。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原题:《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百年回眸——田正平先生专访》,《重庆高教研究》201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毕雁/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