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决策与信息

主办: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武汉大学

周期:月刊

出版地: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2-8129

CN:42-1128/C

邮发代号:38-138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界动态
学界动态

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建构及增能路径

来源:金福子,卢衍航 浏览:73次 发布日期:2023-08-03 10:29:08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并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建构及增能路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并提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物质基础的客观需要,更是强化世界大变局中农业农村“压舱石”“蓄水池”和“战略后院”重大作用的必然要求。

立足新发展阶段,同国际产业高度关联,如果乡村片面地强调自供自给的封闭空间和乡土传统的发展模式,则难以产生稳定且长久的内生动力,必然会面临更多难题和阻力。2023年2月27日,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提出“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与科技变革的背景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领域广泛应用,以数字经济蕴含的增长潜能和发展动力,激发数字化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驱动赋能作用,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注入新动能,使农民拥有更多分享产业收益的有效方式。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系统的、动态的,是根据乡村场域特点形成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体系。数字化是改革创新的、全局开放的,是根据政策过程和乡村环境的变迁,发挥自身的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是具有目标的内在统一性与发展逻辑的一致性,如何实现数字化对乡村产业的精准赋能,成为精准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值得关切的问题。立足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课题、新现实、新局面,探索数字化的多维动力形成的合力,思考如何提高数字化赋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于形成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优良格局,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文献回顾

面对数字中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机遇,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先机,要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不确定风险作出研判,应对中国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乡村的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成为乡村产业振兴过程的短板和难点。研究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构建“可靠安全、结构升级、持续稳定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必然要求。检索国内外数字化赋能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学者将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视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围绕数字秩序、数字作用和数字运行等方面展开研究。在乡村发展的数字秩序方面,乡村产业系统是通过数字技术在生产流程中的垂直整合和各个组织单位的横向整合,进而提高组织效率;乡村不同部门和阶层之间的联系程度、生产中数字技术定制或改造的程度均是数字技术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在乡村发展的数字作用方面,数字技术的转型改革可以提高乡村现有产业的竞争力,特定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可转移性和适应性弥合了城乡发展的鸿沟,增加乡村产业的受益面。在乡村发展的数字运行方面,将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结合,挖掘数字化在乡村中可能的增强功能。而引入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具有成本收益的考量,处理好数字信息的挑战和潜在利益,可以更清晰、更可扩展、更可能成功地推进数字技术在产业上的融合应用。

围绕“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这一核心议题,国内学者根据我国乡村发展的特殊性,从不同维度和视角进行了探究。如在组织理论维度,由中央统筹、省级联动、市县推进为骨架,吸纳市场与社会等多元主体补充,通过共识引领、科技支撑、制度保障等手段,形成乡村最后“结点”的多元参与网络。在技术应用维度,提出构建原生和转基因乡村的数字化转型和反哺路径,从城乡技术、资源配置、市场流通等方面进行乡村数字化的场景创新,以此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在产业秩序维度,越是复杂的系统,其内部子系统之间协调的必要性越强,要求越高。数字化拥有对生产活动的可控性,能够清晰地把握活动的完成进度,协调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新业态与旧业态之间的关系。在利益诉求维度,个别政策实践中单向度地追求标准化、规范化的政策价值,忽视了不同场景下社会组织、村民等多方利益主体的价值需求。通过夯实技术基础、提升数字治理并优化利益联结等措施建设数字乡村平台,推进乡村产业信息互通、数据互联、资源互助,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总体而言,围绕着“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充分地回答了“数字化为何要赋能乡村产业”的问题,对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已有研究成果对数字化赋能体系内各基本要素的联系不够深入,如何增强数字化赋能的靶向性与有效性,精准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结构逻辑。因此,有必要构建以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为核心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基于此,本研究在政策过程理论、动力系统理论的支撑下,致力于回答以下四个关键问题。即从“数字化如何精准赋能乡村产业”的起点出发,综合梳理已有文献,建构数字化精准赋能的逻辑体系;经由“数字化如何精准施能乡村产业”,按照赋能的逻辑体系,探索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与数字化赋能相匹配的“促力、外力、内力、活力”的“四驱”动力模式;到“如何精准测量赋能效益”,统合“四驱”动力模式的价值和收益,并调试好各动力的阈值;最后到“数字化如何精准增能乡村产业”,根据测能结果、立足乡村场域,提出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精准增能路径,从而达成现阶段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愿景,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理想状态。上述问题的回答,既是对传统数字化在乡村产业发展上赋能的反思与升华,又是对提升数字化赋能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诉求与理论回应。

二、如何精准赋能: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建构

从数字化“为什么”精准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迫切性与理论适配性出发,寻找正确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路径的思维方法,综合学者的研究观点,构建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体系,将其分解为权力逻辑、技术逻辑、协调逻辑、利益逻辑,回答数字化“如何”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问题,为数字化赋能提供根本遵循和研判标准,完善数字化精准赋能的政策。

(一)权力逻辑:数字政策的保障

乡村产业发展是以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存量为前提,通过国家权力搭建数字化与乡村产业融合的制度环境,以政策设计和体制机制对数字融合进行保障和规制的过程。传统的乡村产业基础薄弱,规划其发展以提高效率又控制风险为原则。央地政府、政府机构等在制策与施策过程中,要给予数字化自由流通、整合创造的政策环境,保证数字化赋能广度与深度的可能性。随着新发展阶段治理改革的推进,权力下放给乡村产业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基层政府、村委组织等吸收和转化上级的政策意图,结合乡村的发展目标,基于数据要素和智能计算的科学决策,自由裁量数字化的融入,调适其与乡村产业的融合程度。在责任与权力相协调的政策保障下,数字化主动开放地、精细精准地、高质高效地实现最大化赋能,从而为达到理想的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效果奠定重要基础。

(二)技术逻辑:数字设施的配置

城乡发展区域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乡村的数字化基础薄弱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全面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随着“宽带中国”计划与新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的实施,乡村的数字鸿沟在接入性视角中的沟壑已逐渐缩小,全方位、多角度、合理的数字资源体系,为乡村产业构建了扎实的技术支撑和底层架构。但仅仅是设施的配备并不能代表产业建设的完成,想要持续地释放数字红利,提升数字化生产力,弥合产业发展需求与使用端口才是重中之重。乡村可能存在技术分群,高素质人才掌握的数字创新、数据知识等核心内容与技术能为产业振兴助力,但保障长期的后续价值还需符合“三农”主体特点的数字设施与工具技术,使乡村产业朝向“保供给、促升级、提效益、可持续”的理念发展,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起“倍增器”的作用。

(三)协调逻辑:产业秩序的治理

在乡村的特定场域中,农业始终是主导产业。新发展阶段消费者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向品质更高的生活方式进行转换,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矛盾也逐渐由总量的供给不足转变为产品结构的不匹配。乡村产业需要广阔的拓展和联合空间,数字化科学地分析乡村产业秩序,有效地避免传统的经验式指挥、烦琐化程序、碎片化信息的治理弊端,以此减少产业拓展和融合时的执行阻力。数字化横向拓宽产业范围,纵向延伸产业链条,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布局找回乡村产业的全面价值所在。随时测算客观数据,精准甄别潜在危机要素,调整供需对接靶心的偏差,解决无预见性、后危机式处理的痛点,达到乡村产业秩序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统一,成为保障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

(四)利益逻辑:数据要素的共享

在政策环境的保障下,数字化平铺于乡村场域,应用于乡村产业,在发展归宿上强调数字红利的共享。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建立在数据的收集、流动、分享、处理与加工的基础之上,开放共享、全面渗透的数据资源,有效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形成普惠乡村上下的力量。打造乡村产业利益共同体,让产业链各方模糊主体边界,主动让农民以接近零的边际成本复制经验,降低产业创新成本,避免产生“数字规避”与“边缘人群”现象。数字化赋能过程中不仅改善了乡村的物质环境,应对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复杂性,还以更多的优质公共资源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外在配置与内生动力的双向驱动,实现乡村产业数字要素利益的共享。

三、如何精准施能: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模式

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取向是根据乡村环境场域和产业发展阶段而作出的理性选择。根据数字化“如何赋能”乡村产业的逻辑体系,进一步回答数字化“如何施能”乡村产业的问题。在特定情境中政策过程分析是必须遵循的基本视角和方法,即数字化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持续、高效、精准、充分地发挥作用的动力是什么。基于浙江省常山县的胡柚、山茶油、猴头菇“常山三宝”产业振兴的成功经验,耦合构建出中国政策环境下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驱动模式,为多重场景的乡村探索适宜自身产业发展的驱动模式,为推广和创新“常山经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一)输入型促力模式:精准融合数字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是基于我国不平衡、不协调的城乡关系所提出的要求。我国乡村地区经济水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整体薄弱,政府以政治维度和权力高度提出了数字融合的政策导向,政策输入与政府主导的方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仍应将两项任务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延伸脱贫攻坚时期政策输入的基本方略,聚焦于短期与长期政策目标及策略的差异,向系统中的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明确了数字化与乡村产业融合的目标及方向,坚持系统性、战略性和长期性原则,以利好政策的支撑为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奠定有效基础,促进精准脱贫到全面振兴的稳定衔接与转向。

为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各级政府上下联动凝聚目标共识,形成数字乡村建设的统一政策导向,创设目标精准的强大引领力。自我国提出“数字中国”概念,发布《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以来,浙江省积极规划“数字+产业”重要决策和顶层设计,通过出台《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浙江省数字赋能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转移中央政策并逐一细化分解政策内容,营造了良好的数字融合的政策氛围。常山县基于场域特征,精准整合文件精神与当地需求,印发《关于加快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鼓励农业数字化产业项目建设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数字乡村产业体系、产业产品流通体系,设定打造农业产业数字化试点示范县的政策目标;常山县统筹搭建政策扶梯,从油茶、胡柚等单类产业推进到规模集群产业,构建出数字化融合产业发展的具体蓝图与行动框架;选择与具体场景相匹配的政策工具,以评选评审、财政补助、资金奖励等政策工具激发村域内数字融合的积极性,依据工具特征实时调整政策力度,保证定点定位释放政策效能,形成了“输入型促力模式”。该模式发挥了中央到地方的权力链条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引导作用,以政策手段和管理职能促进数字化与乡村产业的精准融合,为数字化精准赋能的政策执行提供了源头保障。

(二)驱动型外力模式:精准弥合数字鸿沟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数字化在城乡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发展鸿沟。城市各类资源齐全,应用体系相对完善,数字化与城市发展的融合程度较高。相比之下,乡村基础设施、技术资源等相对短缺,应用基础薄弱且时间短暂,数字化与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程度较低。输入型促力模式的保障使各类资源要素流向乡村市场的愿望强烈,却囿于配套设施与技术不足难以实现自由流动。因此,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选择。村域产业的决策组织要立足乡村产业的发展目标与实际需求,选择适配于乡村应用能力和创新条件的数字基础设施,运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产业发展模式,以技术优势和创新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常山经验”勾勒出各级政府构建新时代技术话语,驱动乡村产业与数字化的互促互融,多元社会主体应用不同资源和技术向乡村靠拢,精准考量乡村产业需求的偏好特征,精准递送数字化设施资源,形成了“驱动型外力模式”。常山县将5G网络从主城区向重点乡镇延伸,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助力推进县域信息产业工程。基于数字化“重造”一条“新农业生态链”的要求,在常山县村域范围内打造胡柚、山茶油、猴头菇等一批数字工厂,使数字技术装备嵌入乡村场域,提升数字化识别产业的精度与效度。在生产端口上,给予数字化技术产生和发展的空间,建设智慧种苗繁育温室,引进先进种苗培育设施,以“电脑替代人脑”“机器替代人力”作业,年育苗能力可达500万株以上。建成的胡柚数字化分选中心,提高了其分选、包装、储藏、冷链全过程的工作效率。在流通端口上,给予数字化建设广阔的消费市场,搭建益农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常山县行政村和优势产业,农民快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数据信息,在乡村大市场交易中心销售,以冷链物流加快农产品流通入市。在监管端口上,给予产业公共安全与危机预防的保证体系,搭建农资监管信息化平台,实现农业投入全过程监管。农业生产主体信息库和油茶产品的追溯体系,实现了农产品从基地到餐桌的“一瓶一码”,便于商品成为品牌并与终端用户沟通,为构建产业数据提供便利条件。

(三)效能型内力模式:精准整合产业秩序

在新发展阶段,数字化不仅在既有乡村产业结构上赋能,还在探索符合自身资源禀赋、拓展应用场景的产业转型上赋能。输入型促力模式和驱动型外力模式完成了外在网络的转型换代,但这不是根本性的绝对力量,还需调整乡村产业的布局秩序应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挑战,从而形成乡村产业稳健发展的内生动力。整合乡村产业秩序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载体。在“外生整合”注入的条件下激发“内生联动”效能,“里应外合”加快场景创新,横向拓展新功能,贯通产加销,创造新供给;纵向拓展新产业,融合农文旅,培育新业态。协调治理和产生效能保证产业体系处于协调有序、动态平衡的连续运行状态,促进数字化更高水平应用,更好支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常山县将乡村特色产业居于乡村产业布局的中心,完成“基本点”农产品的供销,打造数字化共同体,建设“资源整合、功能提升、业态创新”的全产业链条,重塑乡村产业的秩序格局,形成了“效能型内力模式”。艾佳、柚香谷等社会企业精准激活产业资源,瞄准“常山三宝”的价值功效与发展前景,以数字化概念从“鲜品销售”向“精深加工”转变,以数字化技术开发出果脯、果茶、果酱、果汁等深加工产品,提升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依托浙江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开发的山茶油、面膜、差皂素等高精尖产品与社会企业达成合作,横向拓宽了“常山三宝”的产业线。在纵向线上,营造产业归属,应用数字化解码胡柚文化基因,形成的《胡柚娃》动漫电影亮相戛纳电视节、举办“UU”音乐节、与浙江卫视合作拍摄《“食”万八千里》,搭建了数字化的文化意义空间。结合国家油茶公园4A景区和未来乡村建设目标,打造了农业观光、研学旅游、休闲康养等的农文旅融合新业态面,平均每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四)激励型活力模式:精准聚合产业利益

透过常山县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形成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的内稳机制至关重要。2022年常山县政府积极申报“两柚一茶”优势特色产业,成为衢州市首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常山县使用混合性政策工具,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适当给予村民自主空间。通过村民集中流转土地,供给社会企业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不仅解决了耕地保护“非农化”、农民用地“碎片化”、农村发展“无序化”等问题,还提升了乡村资源存量,以数字化全面优化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延长乡村产业链创造丰富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城乡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回流,本村村民以就业薪金、资产租金、持股分红股金与本村产业联结利益,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336户低收入农户通过生态种养和回购助农增收受益。如此的惠农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利益协调、动态调适、目标协同的高效分工形态,数字化再造的乡村空间为农民带来了归属感与幸福感,为多元参与主体带来了利益共享感与参与荣誉感,形成了“激励型活力模式”。该模式精准聚合产业利益,激发了多元主体创造乡村产业价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乡村产业发展体系长期保持活力,为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自稳器”。

四、精准测能: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效能检验

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体系回答了“如何赋能”的现实性问题,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四驱”动力解释了“如何施能”的适配性问题,而“如何测能”将从数字化赋能的效能检验予以回复,形成对数字化和乡村产业融合状态的理性感知,实现对其赋能程度的精准化整体研判。随着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过程逐步细化,每个阶段动力模式所产生的价值和成本、收益均是乡村场域“理性经济人”考量的重要依据,只有调试好各动力的阈值,统合其价值和收益,才能达到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想愿景。

如图2所示,以成本为X轴,收益为Y轴,构建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四驱”动力的“成本—收益”矩阵。参考娄策群等[24]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解读,可按价值形态分为素质价值、形象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价值增值的分析,假设Va(ValueAdded)代表动力机制运行中某一状态的价值量,其量的多少是由效用价值Vu(ValueUtility)和耗费价值Ve(ValueExpended)的差额所决定。则有:Va=Vu-Ve;进一步,△Va=△Vu-△Ve

由政策供给引致的输入性促力模式的成本与收益均较低,在渲染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环境中,可付出成本较少,采用柔性政策动员的方式,所获收益也较少。此时,乡村产业仍是无数字化赋能的基础状态,只是维系日常的生产活动,因而无任何价值增量。

由设施配置引致的驱动型外力模式,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捐赠或资本投入优化了乡村产业的数字基础设施,在技术人才外力的帮助下,可以暂时应用数字化获取高收益的产业利益。此时,数字化基础设施弥合了城乡存在的基本数字鸿沟,提升了乡村的形象价值,使△Vu增大。数字化以外力驱动的形式开始逐步赋能于乡村产业,优化的设施配置盘活了乡村的闲置资源,提升了经济价值,△Vu进一步增大。此外,在配备数字基础设施时,随行的技术人员依据乡村场域的适配应用,降低了数字化设施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即△Ve是降低的,由此,△Va必然增大,即实现了形象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增值。

由秩序协调引致的效能型内力模式,需要满足乡村场域特点、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应用数字化的多元主体均要参与产业秩序的协调,此时的治理成本较高,协调时的风险性增强,调整布局的时间消耗阻碍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步伐,收益甚微。此时,横纵交错的乡村产业产生复杂性和秩序性,提升了乡村产业的素质价值,独树一帜的产业布局体现出与城市的差异性,创造出乡村产业的形象价值,使△Vu增大。对于△Ve来说,乡村产业秩序的有序稳定降低了发展预期的不确定性,因此△Ve下降。由此,△Va是增大的,即实现了素质价值与形象价值的增值。

由利益共享引致的激励型活力模式,数字红利的普惠使农民也主动自愿地加入协同格局中,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其在理解数字化概念和学习数字化技术中花费成本较高,但增强了主体间利益共享的互动联合行为,为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的发展体系嵌入活力,保证体系运行的稳定长效,也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此时,乡村产业发展全员联动、任务清晰、步伐稳进,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以“资本下乡”的联农惠农行为也为自己创造了巨大的潜在形象价值。农民提升了自我素质,获得了扎实的作业技能,还增加了家庭收入,获得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乡村因更多优质资源的嵌入成为美丽先进乡村,因经济实力的变化,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也大大提升。由此,△Vu巨量增长,因为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的系统已稳定运行,交易成本、预期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大大降低,△Ve明显减少,价值增值△Va也呈几何级甚至指数级增长。

结合上述分析,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除输入型促力模式未产生价值增值外,其他各阶段的动力模式所产生的价值增值均有了细致的体现。但在“成本—收益”的视角来看,驱动型外力模式投入最小却能收获最大利益,理论上应为最为理想的动力模式,但是政府与企业的无限投入会催生“政策悬崖”和“福利依赖”等问题,外力“输血式”的驱动作用是短暂且容易消失的,维持稳定和长久的效能内力才是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因此从实践角度上看,驱动型外力的单独作用还存在纰漏。效能型内力模式虽花费了较高的成本,没有满足参与主体的目标收益,但此过程整合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秩序,是多元主体明确发展方向和提高精准效率最为关键之处,形成的内生动力产生精准赋能的整体效应,相当于完成了巨大的跨越。因此,该动力模式的运行是有必要的。激励型活力模式虽然花费了较高的成本,但农民才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产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农民拥有了主观能动性和扎实的作业能力,才能够使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保持活力,可持续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因此,对其投入也是有必要的。常山县便经过以上政策运行,发挥农民动力作用,立足“常山三宝”资源禀赋,坚持紧跟数字化改革,继2019年成功争取乡村振兴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后,2023年再入浙江省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综合试点项目。综上所述,在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形成的输入型促力模式、驱动型外力模式、效能型内力模式、激励型活力模式均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各动力模式的独立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政策过程内各动力模式的接续互补上,能实现增能效益最大化,以外力输血、自我造血、抱团活血的原则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应用多维动力形成强大合力的长效机制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五、精准增能: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增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未来还需要有效规避上述各动力模式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不容有失。为此,有必要提出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增能路径,以推动理论研究与数字实践在乡村产业发展问题上的有效对接,实现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增值,引向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优良格局。

(一)契合乡村场域,匹配产业需求

信息化时代带动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越来越多样的数字化应用于乡村场域。要想数字化精准赋能于乡村产业,一是要基于基层实践的探索与反馈。数字化政策输入讲求因地制宜,数字化应用要与乡村场域精准契合。通过凝练数字化背后的共性机制,谨慎地总结基层经验,以乡村特点审慎地进行多轮切磋和迭代,实现数字化与乡村产业的有机匹配。二是提升数字化技术与乡村产业的衔接度。要以推动乡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精准对接乡村产业的实际需求,实现供需主体间关系的“对称性对话”。根据乡村产业的阶段性特点和数字化发展趋势,动态调整数字化手段,提高数字化服务供给水平,促进乡村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三是加强乡村对数字化技术的赋权。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明确的制度规划布局,精准发挥推进数字化的指挥棒作用,乡村振兴局、发改委等专门管理部门要有计划地推进数字化和乡村产业的衔接与融合,在权力逻辑下以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思维明确责任分工,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乡村产业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的补贴力度,提升乡村产业的发展绩效。

(二)加强数字建设,驱动产业强基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农业数字化底座,乡村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最适合的”而不是“最先进的”数字新基建,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数字需求。要想数字化精准赋能于乡村产业,一是要加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产业数字鸿沟。引入适合于乡村产业的融合创新型基础设施,建立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流通渠道机制,促进乡村冷链物流、产品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供乡村产业进入市场的有效保障。二是加强乡村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据统计,2025年中国大数据核心人才缺口将达230万,拥有数字技术和信息安全复合型的人才至关重要,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实用人才。“引来”人才是关键,“留下”人才是远见,提高乡村硬软件的质效,通过定向招聘、定期服务的方式,提升外来人才吸附能力,突出本土人才的依附效果。三是完善数字化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协调产业链共同体互联互通、上下联动的组织运作,健全面向数字化应用产业发展全过程的保障机制,激发农民使用数字服务的积极性,实现数字化长久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帕累托状态。

(三)聚焦乡村特色,提升产业效能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乡村特色产业根植于农业农村、具有乡村价值,以其为线索整合乡村产业秩序,才能提速提效形成稳定的乡村产业布局。要想数字化精准赋能于乡村产业,一是积累乡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充分培育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搭建数字产业集聚区、乡村特色园区等,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的规模化协作和实时化联动。二是优化特色资源结构。应用数字化学习产业管理技巧,加快特色资源转化的开发过程,精确地向重点产业、重大急需领域和薄弱区域精准配置,促进产业间联合的潜力,实现乡村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跃升。三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产业。遵循“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提升乡村人群的数字知识,引导其参与线上特色产品直播营销,高效整合跨越时空场域的产业资源,吸引企业入驻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催生农业销售模式新变化,增加农民获得增值收益的机会。

(四)强调主体协同,重视要素分配

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的过程中,不同主体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产生的行为,可能会使数字化服务的供给不足和应用的承接不力等障碍,因此要预防数字化在乡村产业的失准不善局面。要想数字化精准赋能于乡村产业,一是从国家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多元联动式的精细化体制机制,为构建数字化产业格局提供政策支持。深化数据领域“放管服”改革,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乡村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创造城乡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良好图景。二是从行业层面激发数字化对乡村产业生产、服务等领域的要素协同作用,提升精准赋能各环节的精细化和准确化。阿里巴巴、腾讯等大数据企业的主动投入为建设智慧乡村提供了重要力量。积极引导大型企业与乡村产业的对接合作,能够健全乡村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培育交叉融合的大数据应用新业态,还能催化传统农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产业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和科学分享。三是从乡村层面将农民的利益置于核心位置。产业的发展需在农村、农民、农业的本体之中,因此应当向农民积极普及数字化的赋能作用,重视农民的话语权表达。在村委协同、村民参与的格局下鼓励农民监督政府、企业及其他参与主体的行为,更好推动数字化在乡村产业发展的精准赋能。

六、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而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数字化在精准融合数字政·125·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建构及增能路径策、精准弥合数字鸿沟、精准整合产业秩序、精准聚合产业利益上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出新的路径。

本文以数字政策保障的权力、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产业秩序治理的协调、数据要素共享的利益逻辑体系下,所形成的输入型促力、驱动型外力、效能型内力、激励型活力为精准施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四驱”动力模式。通过数字化施能“成本—收益”矩阵和价值增值的效能检验,发现各动力模式的独立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四驱”动力模式的接续互补才能实现增能效益最大化。数字化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动力,需要与测能结果相配的调适实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考量乡村场域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提出契合乡村场域、加强数字建设、聚焦乡村特色、强调主体协同等精准增能路径,以便释放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达到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想效果,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这不失谓是我国提质、提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明智之举与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