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决策与信息

主办: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武汉大学

周期:月刊

出版地: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2-8129

CN:42-1128/C

邮发代号:38-138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界动态
学界动态

构建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来源:李永杰 项江涛 浏览:85次 发布日期:2022-04-25 08:26:19
       丰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比较文学具有国际视野。谈及比较文学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惇表示,要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形势出发,从民族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识比较文学学科的价值与功能。它既能提高民族自信心,又能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各国人民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文学大花园,而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学术领域的对话和交流逐渐走向深入,有西方学者质疑“中国中心主义”正在取代“西方中心主义”。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慧林表示,学理上厘清比辩白性回应更为重要,要在中西文明对话中提取最具解释力的概念工具,贯穿最具相关性的思想线索,透析最具针对性的核心问题。“撬动概念的固化和理解的惯性,使文明对话的思想工具得以重置、重述和重构是必要的,这可能也是比较文学所能承担的育人之责。”他说。
 
  “比较文学”是一门在字面上特别容易引起误读的学科,很容易被人误读为是对中外文学进行“比一比”的“比较”,即“文学比较”或“比较研究”。在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乃乔看来,这种看法是对比较文学的莫大误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界仍有很多以“比较”的名义所攒凑的研究命题及跟写的相关文章,即使是在当下,这种硬性“比较”的观念及现象依然存在。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曹顺庆追溯了“不比较”在法国学派的产生背景,也阐述了美国学派的“比较”,认为“不比”与“比”是有阶段性的。他进一步提出“比较文学阐释学”这一学科理论新话语,认为“比较文学阐释学”应当作为与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相同地位的比较文学重要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展开中外新媒介文艺比较研究
 
  在新文科建设、电子媒介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数字人文与比较文学的关系问题非常重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宁表示,数字人文的诞生确实使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带有科学的方法论和科学的精神,可以视为新学术范式的革命性变革,也标志着具有转折和范式意义的“新文科”的诞生。这对于当下比较文学研究的创新,具有有益的启迪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黎杨全认为,目前比较文学研究尚停留在传统文学领域,忽视了中外新媒介文艺的比较研究。从世界新媒介文艺的发展来看,中外尤其是中西新媒介文艺呈现出明显差异,西方数码艺术突出实验性、技术性,而中国新媒介文艺呈现出大众化、商业化,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中国新媒介文艺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出独特性,呈现了数字时代的生存体验与艺术想象力,构成了一种中国经验。以中国新媒介文艺为基础,展开中外新媒介文艺比较研究,可推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伟昉提出,中国比较文学的方法论特征是在广泛吸收法、美学派研究方法基础上,深入探寻跨文明“差异性”之间沟通对话求异法与阐发法等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源性”“类同性”和“差异性”标志着比较文学研究进程中可比性探寻的三个重要阶段。
 
       比较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也是本次会议的焦点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宋炳辉表示,一方面,世界文学不仅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也是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的基本论述语境;另一方面,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虽然已成共识,但在关于世界文学的众多论述中,直接从语言视角切入展开的不多。因此,他以世界语言地理和语言史为背景,提出世界文学谱系研究的可能性及研究的基本路径。
 
  世界文学与文学关系构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共同基础。但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刘洪涛看来,长期以来,国内的学科理论主要建立在对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始终轻视世界文学。世界文学研究最有效的方法是世界文学史研究,包括通史研究、专题史或者断代史研究,要把世界文学的研究经验融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重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础。
 
  “新世界文学”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后理论”同步出现,体现了相同的知识态度和批评气质。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郝岚表示,“新世界文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教育使命,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新世界文学”的阅读表现出多样、自由、深刻等特点,如何引导阅读者进行深层次阅读,是今后要面对的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认为,借助于文学世界主义的人文视野,秉持跨文化对话与“大文学”观的发展理念,把握中外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是跨文明的比较文学视野在具体研究领域的应用。
 
       完善教材序列建设
 
  教材建设一直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核心内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叶舒宪提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比较文学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学科本身具有的融通中西、跨学科性质,一定会在全球化进程中引领文科教学改革,期盼通过这次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讨会,能编写出一部与时俱进、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有关全球化、比较文化的教材。
 
  我国现有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对比较文学观念和历史发展的“不正确理解”或“不充分理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刘耘华认为,关于比较文学学科的论争,不单纯是名称与实质之间的论争,而是由论争双方的错位理解造成的。
 
  如今,我国的比较文学教材日渐丰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建彬认为,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援引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丰富并优化中国比较文学教材的层级,建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比较文学人才培养规律的中国比较文学教材序列,不仅有助于扩大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和辐射效应,而且有助于推进对比较文学的性质、特征与功能的认识,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构注入新活力。
 
  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