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内涵。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到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百年演进的每一阶段都体现了我党的伟大理论创见与实践,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我党统一战线的百年演进史启示我们:统一战线思想要有大统战格局,要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要加强对新生代统一战线力量(尤其是留学人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年轻一代、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培养;要以创新思维开展互联网时代的统战工作,开辟互联网时代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改革开放;治国理政
[中图分类号] D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1)10-0013-07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成就。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研究我党自建党以来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历程意义重大,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推进提供有益借鉴。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主要指的是1924 年至 1927 年的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建立的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统一战线思想运用到革命实践,开辟了政党合作的新模式,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922 年中共二大初步提出了“民主联合战线”的统一战线策略。在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中写道:“无产阶级一方面固然应该联合民主派,援助民主派,然亦只是联合与援助,决不是投降附属与合并,因为民主派不是代表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一方面应该集合在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旗帜下,独立做自己阶级的运动。”[1] 67遗憾的是,中共提出的“党外合作”方式没有得到国民党的赞同,由于共产国际的介入,要求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1923年中共三大决议体现了共产国际的要求)。虽然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埋下了国共两党日后分裂的种子。
在孙中山的推动下,国共合作正式建立。自中共三大提出国共合作的积极主张以来,孙中山针对当时国民党内部混乱的现状积极进行改组。在看到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孙中山发出了“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2] 2的感慨,继而决定学习俄国的成功经验,“以俄为师”,不依靠军阀而发动工农群众参与革命。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国民党改组于1924年基本完成。同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上,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毛泽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是在中国革命作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时代产生的。”[3] 692由此,国共正式合作,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得以正式建立,并在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然而最终由于国民党右派的背信弃义而遭到破坏。1924年工人运动复兴、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国民党“二大”之后的北伐战争以及工农运动的蓬勃兴起,都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给予了沉重打击。随着1925年孙中山的逝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