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内容
文章阅读

红色资源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 基于A县“红色农文旅融合”的调研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4年第6期 浏览:206次 发布日期:2024-06-14 09:03:18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2021年4月9日,习近平在河南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调研时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1]。对革命老区脱贫县而言,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新阶段,通过红色文化事业和产业双轮驱动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是实现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和必要举措。所谓农文旅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休闲为形态,将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各自带动、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新业态。

A县是湖北省74个革命老区之一,也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于2011年被纳入中国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8年12月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A县既拥有“含绿量”极高的生态资源优势,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还拥有历史悠久的特色农业产业优势,但因多省(市)交界和山脉地理限制,导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老区是历史根脉所系、爱民为民所需、政治责任所在、发展目标所指。习近平强调:“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2019年4月,湖北省政府批准A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对A县而言,在发展转型和多重约束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弘扬老区精神中激发内生动力和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探索“红色芳草”向“红色生产力”有效转化的路径,是A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对此,A县明确其作为“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定位,围绕革命圣地红色资源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突破性发展红色资源牵引“红色农文旅融合”的产业模式,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致富的产业优势,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革命老区脱贫县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

一、聚焦“红色要求”:“红色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背景

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饮水思源,随着脱贫攻坚工程取得重大胜利,老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老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老区脱贫县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聚焦革命老区“两个更好”振兴发展要求,精准识别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老区高质量发展理念,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打破区域发展瓶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新动能,成为A县谋划和发展“红色农文旅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背景。

(一)历史要求呼唤红色资源焕发时代价值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在革命战争时期,老区因自然禀赋和社会历史条件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生存发展的天然屏障,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些条件逐渐转变为其发展的掣肘。尤其对于老区脱贫县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比较突出。确保老区脱贫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成为新的历史要求,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A县作为革命老区脱贫县,既存在鄂西北秦巴山脉地理限制和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先天劣势,又肩负将老区振兴发展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历史使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呼唤A县在传承弘扬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作风基础上,谋划向“红”施策,提升红色资源牵引力、形成红色资源加速度,使红色资源焕发时代价值,走红色强县、红色兴村、红色富民的振兴发展之路,增强县域乡村振兴韧性和动能。

(二)现实责任需要红色老区展“新颜”

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事关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因此,加快老区脱贫县建设步伐,让老区农村脱贫人口稳步增收致富,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和现实责任。然而,长期以来,作为农业本源性制度的小规模家庭经营难以支撑起老区村民日益增长的消费和发展需求,大量村民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红色故土而流向城市,乡村一定程度存在“空心化”现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工程纵深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升温,老区农村发展进入“春暖燕归来”的历史关键节点,许多背井离乡的人们纷纷返乡创业、在村农民则就地就近就业。在此背景下,政府必须向农村压实责任,跳出农业看农村,激活红色资源优势,为农民增收搭建新平台,激发乡村发展活力。A县地处鄂西北,县域面积3225平方公里,革命战争年代共牺牲了1043名烈士,是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8大红色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支援前线的敌后根据地;是解放战争时期鄂西北根据地的重要区域。现存革命战斗遗址40余处,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唤醒这些“休眠”资源,使其成为加快发展的“富矿”,则需要深挖红色资源蕴藏的经济价值和精神感召力,变文化资源为产业资源,引导企业、合作社和群众等主体向“红”搞生产,通过红色产业纵深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拓宽农民致富渠道,进而实现红色老区蜕变展“新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资源禀赋赋予红色老区“发展内核”

革命老区脱贫县大多位于山区。从自然位置来看,老区是沟通连接不同区域的重要通道;从自然资源禀赋来看,老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的集装器和资源库。然而,经历了五大经济浪潮洗礼,老区乡村生态产业内涵缺乏、发展缓慢,被高山密林阻隔的交通和资源匮乏难以留住乡愁,导致乡村人口大量流失。A县东依古襄阳、西连神农架、北接武当山、南临大三峡的黄金地理区位赋予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是鄂西生态旅游圈核心区。面对如此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融入,赋予其发展内核,使其更可持续释放吸引力,更高质量提升“人气”和“红气”,促使生态旅游资源得到高质量开发利用,是A县向“红”使劲,最大限度激活红色资源经济价值、丰富发展内涵并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内在要求和必要举措。

(四)产业增效激励红色老区发展扩容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但农业经营规模小,商品率低。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愈发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三农”与市场有效对接愈发迫切,农业产业化水平必须迈上更高更新台阶。对于老区脱贫县而言,不仅要抓紧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更要在此基础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开拓新业态,谋求农业与文、旅等其他产业结合的新模式,实现稳发展和快发展“两手都硬”。A县是湖北省茶叶主产区和全国核桃产业核心产区,如果说特色农业是其发展的基本盘,那么红色资源则是其快速发展的导航器。脱贫后,如何扬红色资源之长避自然条件之短,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经营增效,关键在于激励红色老区发展扩容。有效激发红色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农业、旅游等业态纳入红色产业一体化格局,以红色产业为抓手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更强劲的红色力量联动,抓好特色农业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发动“红色引擎”:“红色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举措

A县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基础上,狠抓稳抓“红色”比较优势,深挖红色资源,发动“红色引擎”,创造性发展“红色农文旅融合”,以红色资源为动力,构建特色农业、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内在联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探索把红色资源运转起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益路径。

(一)运转红色文化资源,引领高效发展

1. 打造红色学旅产业链条,构建农文旅产业高水平融合格局。A县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并发起震动鄂北的“荆山农民起义”,1931年,贺龙率红三军转战A县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并开展土地革命,其间发生了“官帽山战役”“马良坪战役”“高桥浦大捷”等重大战事。抗日战争时期,地处敌后的A县人民参与抢修军事要道、转运军事物资和伤病员,支援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创建了以A县为重要区域的鄂西北根据地,开辟了汉南新区解放根据地,著名的“黄堡坪剿匪”便发生于此。当地更是诞生了吴德峰、朱家霖等革命先烈,拥有6大革命烈士陵园。一是谋划红色学旅产业格局。一方面,立足红色资源禀赋发展红色学旅产业,继而利用A县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黄金地理区位,推动红色学旅融入襄阳都市圈、中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布局,促进红色学旅产业差异化、联动化、高端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重点建设党内秘密交通创建人吴德峰故居红色教育基地,大力打造黄堡村革命老区遗址和党员政治生活馆,支持尧治河村研学游基地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党史学习教育、青少年学习、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系统、有序推进红色资源产业化发展。二是丰富红色学旅产业要素。尝试建立红色学旅链制度,遴选和确定链主企业,确立目标责任体系,形成全链联动的协调推进机制。规划“校园+基地”常规线路、“陵园+馆堂”体验线路、“遗址+试点”发展线路等系列学游路线,满足各类群体多元化的学旅需求。打造“红色+”文化核心产业链,培育“红色+绿色”生态学旅产业链,塑造“红色+古色”传统学旅产业链,推动红色产业链集群式发展,促进延链补链强链。三是升华红色学旅产业价值。锻造县域红色历史活化石,整理编著本地抗战至今革命英雄和红色故事书,编写《中国共产党A县百年大事记》《中国共产党A县历史》等一批红色教材,全面展现本地革命先驱代表吴元泽、黄绍谷、吴德峰等众多英模事迹。深挖红色历史,打造现场式教学专题课程《隐蔽战线的尖兵——吴德峰》和《大山深处的天路》、案例式教学课程《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马桥镇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和启示》,让广大党员群众铭记历史、浸润红色情怀、擦亮政治底色。把县域党史文化馆、政治生活馆、党建主题园、红色节点及烈士陵园串联起来,展示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2. 确立红色农旅领航地位,构建红色与绿色互促共融机制。A县既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也加快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绿色发展,延伸拓展红色产业链,促进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相得益彰。一是扶持经营主体做大红色农旅产业。通过抢抓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契机,深入实施新兴产业主体培育工程,扩大红色农旅产业规模。深入实施新兴产业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红址、红村、红企等“三红”主体发展;扶持创新型种业企业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并构建龙头企业发展梯队。近年来,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6家,新增专业合作社28家、家庭农场48个。二是聚焦品质提升做精红色农旅产业。依托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农旅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打造“春赏杜鹃花、夏游九路寨、秋观红枫叶、冬滑横冲雪”农旅发展名片;加强校地校企科研合作,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借助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鼓励一部分具备条件的村将红色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同时,加大投入扶持和资金整合力度,组织规划设计单位开展公益规划服务,做好旅游发展指导工作,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名村、名镇。比如,县财政对城关镇堰塘村投入520余万元用于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对高桥铺门楼、高桥铺战斗形势图等进行细致规划,打造的精品红色教育基地,2023年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以红色资源开发为牵引,全村新开发蔬菜种植面积800亩,成为县城蔬菜的主要供应基地之一。三是拓展消费网络做强红色农旅产业。一方面盯紧农旅产品做文章。通过赋予农旅产品红色文化内涵,以“红色文化,绿色产品”为定位,构建线上线下消费网络,完善农旅产品消费骨干网络,增强经营主体竞争力。组织农旅业主体入驻“832”平台等19个线上平台;通过“供销e家”等线下门店保障农旅产品购销顺畅。2022年农副产品购销总额达1447万元,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604.7万元。另一方面盯紧农旅项目做文章。依托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荆楚文旅名县”创建契机,将农旅产业纳入烈士陵园、革命先烈故居、红军行军遗址、战场遗址等红色旅游规划线路,拓展和丰富农旅项目内容,开拓独具A县红色特色的农旅消费网络。

3.增强红色文旅传动力量,浸润农村农民奋进活力精气神。A县凭借学旅产业和农旅产业的发展基础和融合成效,以红色文化为杠杆,以早期楚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载体为支点,整合旅游产业资源,撬动红色文旅接续运转并发挥合力。一是丰富红色文旅产业品类。一方面做强核心文旅产品,通过招商引资、资金整合等实施重点文旅项目60余个。推动“中国养生谷”“蜡梅谷”运营;规划横冲、梅花寨、黄龙观滑雪场运营;推广尧治河“三界洞天”矿洞旅游。另一方面做活特色文旅产品。打造“谷城苏区革命历史展览馆”,排练“十送红军”等节目,组建文旅志愿服务队;打造8大风情小镇,扶持一批风格各异、红色主题鲜明的文化小镇发展。二是提升红色文旅产业品质。一方面提升文旅“软实力”。深挖各景点景区的红色元素,在镇村两级培养了一批“五老”宣讲员和群众宣讲员,通过提炼红色文化内涵、现身讲述红色革命故事,不断创新党性教育渠道和形式。比如,讲好当地发生的“荆山农民暴动”红色故事;就近就地还原中共桐柏区汉南工委等革命根据地原貌,对青年学生和普通群众进行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广泛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景点开展主题教育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另一方面提升文旅“硬实力”。加大项目谋划、政策争取力度,扎实做好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大批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22年底,A县文旅招商签约项目27个,总投资41.53亿元。三是壮大红色文旅产业品牌。促进茶文化旅游节、蓝莓采摘节、核桃丰收节等节会与“烈士祭”等活动联动,打造了荆山玉、崖柏、蜡梅精油等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将红色文化与早期楚文化配套,打造红色楚地文化广场、博物馆、熊绎大道等一批红色文旅标识。

(二)统筹“红色政策”资源,推动长效发展

为赓续红色血脉、用好红色资源,确保红色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A县加大政策统筹支持力度,更好服务“红色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局,为其持续稳健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一是高位推动,凝聚发展合力。在挖掘用好红色资源基础上,将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党政主要领导抓统筹,部门镇村联动抓,干部群众齐心抓的红色资源转化运行机制。将“红色农文旅融合”纳入县政府中心工作,形成安排部署、督办考核、任务交办、拉练评比、政策保障工作体系,凝聚工作合力。二是政策支持,积蓄发展势能。县级有关部门针对各镇的发展基础、特色优势和主导产业,实施“一镇一策”,为乡村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和政策工具箱,把项目建成消费者易于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生动课堂。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保障、科技人才支撑等方面研究制定系列专项支持政策,每年设立8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和1000万元旅游宣传专项资金,整合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推进农文旅发展,积蓄红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强大势能。三是组团帮扶,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战略价值[3]。A县协调省级部门、金融机构、省属高校、省属企业、民营企业等结对帮扶的同时,依托省科技厅定点帮扶政策,联合申报建设“红色农文旅融合”科技项目,用好科技人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政策,探索技术创新路径,为激发红色资源引领力提供新动能。着力破解红色资源“磁场效应”不佳,农业生产和文旅发展技术不达标等问题。

(三)激活红色治理资源,保障稳定发展

A县聚焦“红色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治理需求,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治理方式,不断巩固红色资源引领带动的稳中向好基础,更好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是形成党建引领治理格局,强化支部凝聚力。把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作为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发挥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及资源整合优势,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进而带动农民富在产业链上。店垭镇格栏坪村探索“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党员+农户”发展模式,从群众手中流转土地150余亩用于发展“红色+茶旅”产业,100%的党员发展茶叶产业,带动农户80%的收入来自茶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5万元。二是发挥老区人民自治精神,激发群众创造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老区人民的本色,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东方魔力”。在新的历史阶段,A县弘扬这种敢于拼搏、敢于奋斗的精神,在安全开发村庄红色资源并围绕红色资源干事创业基础上,探索建立由村党支部主导,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共同参与的“1+N”治理模式;以较高的政治素质有力落实国家乡村改革政策,创新“场院会”等民主议事协商机制,自发持续改善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建好红色家园,贡献人民力量。三是先立后破,严把红色治理稳妥发展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以全域旅游为导向推动产业转型的同时,坚定不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好平衡优惠政策和资源投向,保证“红色+”经济行稳致远。四是法治保障,严守红色治理安全发展底线。认真履行农文旅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强化市场监管巡查,规范市场秩序;落实文旅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坚守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多措并举,为红色文化大县和旅游强县建设保驾护航。

三、“红色资源”赋能县域乡村振兴:“红色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成效

A县自探索发展“红色农文旅融合”以来,持续激活红色资源的磁场效应和牵引力,丰富农文旅融合新内涵,强化农文旅融合新动能。红色资源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牵引作用更加突出,县域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更加充足。形成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局面,乡村振兴获得强劲生命力和传动力。

(一)红色文化影响力增强,树立县域发展红色标杆

A县借助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机遇,聚焦自身红色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牢牢树立县域发展红色标杆,切实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推动强县兴村富民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一是红色资源有效牵引。全面推动形成了“红色文化+”产业融合模式,延展了红色文化辐射宽度和资源聚集深度,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红色底蕴和文化品位。马桥镇尧治河村先后被湖北省委组织部和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命名为“湖北省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湖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黄堡镇黄堡村优化包含11个节点在内的红色学旅精品短线,2021年建成以来承接观摩学习团队631批次1.5万余人次。二是红色堡垒有效拉动。实现了红色文化元素与宣传告示、门牌、对联等结合,推动红色基因融入基层党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红色文化+党组织+农文旅融合”模式,多元发展了文旅观光、农旅康养、农事体验、乡土美食、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昔日无人问津的红色故地、野山沟和荒山头蝶变为瞻仰圣地、打卡胜地和沃野良田。三是红色品牌有效打响。紧抓“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机遇,立足县域红色文化资源禀赋,统筹推进红色资源就地转化和综合利用,推动红色文化赓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让红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依托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党史学习教育等国家部署,在完善“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的红色旅游产业体系基础上,创新“红色+生态+产业”新模式,依托“蜡梅王国、牡丹故里、中国紫薇之乡”等声誉、“沮水呜音”“黑暗传”国家级非遗项目、65个涉旅项目等,重点打造“吴氏庄园”、白竹村政治生活馆等;创新打造石头仓屋景区、聚龙山景区等;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团队。不断推进A县旅游业、康养民宿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使红色县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拓宽共同富裕红色路径

A县通过实施“红色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红色底蕴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红色资源与产业融合相得益彰新路径,实现了生态与业态深度融合、丰富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红色引擎,铸魂兴农。有效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铸魂作用,挖掘特色农业文化内涵,使文化振兴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全县2023年乡村旅游接待量达300.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4.1亿元。歇马镇百峰村、九路寨村等依托红色旅游,发展农家特色餐厅150余家,农家客栈120座,带动300多人就近就业,户均增收7万多元。二是以农为本,固本兴新。一方面是固本。在传承创新基础上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巩固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全县茶叶实现产量7630吨,产值7.8亿元;稳定城区“菜篮子”基地面积5000亩,产值4.7亿元;形成药材专业村50余个,带动5000多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另一方面是兴新。在巩固传统农业产业基础上,引入新技术以适应新产业、创造新价值、重塑新动能。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开展校地校企科研合作,建成了国际领先的智能化茶叶生产线;道地苍术标准化栽培体系技术研究取得2项发明专利;A县苍术入选“十大楚药”,一批新的增长点正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三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不仅能载道化人,而且能聚才兴业,旅游业则是连接农业和文化产业的交通阡陌。A县一方面把红色文化注入旅游产品、景区景点。有效激发了尧治河、五道峡、九路寨等重点景区的文化附加值。另一方面依托旅游市场激活拓展文化资源。强化了对A县烈士陵园、歇马镇吴氏庄园、后坪镇康家山战场遗址等革命教育基地和红色景点的保护和利用。

(三)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A县通过构建“红色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基础设施建强。在用好文化价值、生态禀赋和提供优质旅游服务的同时,加强村级配套设施建设,改造党群服务中心、休闲广场、水、电、路、网等公共服务设施。二是民生服务优化。县乡村活用项目资金和产业发展收入,稳步推进农村养老照料中心、幼儿托幼中心、厕所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并发挥社保卡在民生领域的“一卡通”作用。三是政务服务可及。A县大力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自助办、扫码办、指尖办”等改革事项,将政务下沉至乡村两级,打出“数据赋能、服务集成”的一站式服务“组合拳”,对所有自助终端进行赋码亮牌,在全市首创自助终端电子操作指南,让村民不出村即可办理大多数审批服务事项。

(四)共建共治格局有效构建,全方位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A县构建“红色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县域经济水平,还显著改善了基层共建共治格局。在党建引领上,A县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用产业振兴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真正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和治理优势。如歇马镇白竹村创新“红色支部+红色教育+红色治理”党建模式,锻造了一批谋发展不怕苦、创事业不怕累、勤为民不褪色的红色支部,202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056万元。在群众参与上,积极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为群众共享农文旅融合发展红利搭建参与平台。带动农户种植业、养殖业、旅游服务业发展,支持农民新建一批农家乐、精品民宿等并兑现创业补贴。如白竹村13户村民创办农家乐,最高的年创收100余万元。在矛盾化解上,全面推行简易公开听证,邀请代表委员、律师等共同到信访人的家门口、村委会召开听证。2023年召开公开听证会15次,均签订息诉罢访协议,矛盾化解效果良好。

四、汲取“红色振兴力量”:“红色农文旅融合”的发展启示

习近平强调,“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4]。A县聚焦自身自土地革命至解放战争保留的深厚红色历史底蕴和丰富红色资源,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创新性构建以红色文化为支撑,以红色资源为牵引的“红色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不仅将红色文化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而且系统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基层治理水平,对其他革命老区通过汲取“红色振兴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汲取“红色振兴力量”应坚持党建引领和党政统筹联动,做好统筹文章

老区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地区经济社会内生发展的结果,更是国家政策促使地区加速发展的结果[5]。以往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博物馆等标志性场所,而对农村基层社会、红色文化遗址的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缺乏对本地红色文化的传承。“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需求和对绿色经济的发展需求叠加增长,红色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的革命老区县因此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A县奋勇争先、抢抓机遇,把红色作为乡村振兴的最亮底色,把绿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并将其纳入党政体制,高瞻远瞩谋划、凝心聚力布局。在具体运作机制中强化党建引领,出台务实灵活的扶持政策,引导农文旅融合健康发展。可见,汲取红色振兴力量必须全面精准谋划、科学高效统筹,从党政体制高度和党建引领深度出发,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开拓空间、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二)汲取“红色振兴力量”需把牢农文旅高质量发展基准线,做实“保护”文章

先前,因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槛、行政把关不严等原因,农村发展旅游产业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思维,走大搞开发的老路,要么以破坏生态资源为代价发展文化产业,要么以损害文化资源为代价发展绿色产业。而以损害一方换取另一方发展的方式反而付出了更大代价。A县在组织力量抢救性挖掘和保护红色资源的同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系统保护和治理,“共抓大保护”成为共识。县域乡村组实现文化和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把红色文化和生态保护作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守护好红色“火种”、让绿水青山成色更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融入绿色产业,以绿色产业繁荣红色文化,推进文化、生态旅游全域出圈出彩。因此,汲取红色振兴力量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红色文化,同时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红色领航、绿色发展。

(三)汲取“红色振兴力量”要整合和活用县域内外多种资源,做深融合文章

以往农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人才不足且投入有限,旅游产业整体分散、结构单一。更为重要的是忽略了红色资源的价值,农村大量红色资源一度被闲置,导致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缺乏,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不高。至今不少景区因形式单一、内核缺乏而运营乏力甚至面临被废弃的窘境。A县以红色资源为杠杆,以农业特色产业为根本,以乡村旅游产业为路径,对内挖掘生态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对外争取政策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将内外双重资源统筹整合,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发挥红色资源乘数效应,实现多种资源有效联动、农文旅产深度融合,更好传承红色基因,更好实现产业振兴。因此,汲取红色振兴力量需要结合当地文化和产业优势,以红色文化为源泉,以农业为根基、以旅游为出路,系统挖掘红色潜能,凝聚并合力布局多方人、财、物资源,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

(四)汲取“红色振兴力量”需打造文化价值和优质服务名片,做响品牌文章

乡村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符号象征和精神纽带[6]。一些地方在推动农旅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打造了一系列研学基地、旅游景点等,但缺乏文化内涵、优质服务和主动营销,只形成了农旅的“壳”而没有形成农旅的“魂”,导致景点不受消费者喜爱,也就更不会有良性的运营和回报。有些地方的农旅产业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却带走了“人间烟火气”。A县用红色文化营造优质服务大环境,寻求农旅产业与本地文化共生之法,推出一系列助农惠农产品,以及一系列消费者更可接受的文化产品,促使消费者透过“红房子绿森林”探寻乡村底蕴、铭记光辉历史并激扬爱国情怀,既保留乡土气,又提升发展内涵。在此基础上,打响“康养福地”“红色圣地”品牌,形成地方影响力。因此,汲取红色振兴力量必须坚持坚守红色底蕴和转化红色生产力两手抓,多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做深文化、做优服务、做响品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09-19.

[2]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  张姣玉,徐政,丁守海.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双向交互的逻辑机理、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

[4]  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N].人民日报,2015-02-17.

[5]  龚斌磊,张启正,袁菱苒,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创新与效果评估[J].管理世界,2022,(8).

[6]  贺芒,李心雨.外生赋能与内生激活:新内生发展视角下乡村文化治理机制研究[J].决策与信息,2023,(10).

[责任编辑:李利林]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Red Resources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 Integration of Red Resources + Agriculture+Culture+Tourism " in County A

 

ZHOU Xingyan

 

Abstract: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s a realistic requirement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 integration of red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of county A shows tha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mpow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with red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e historical requirements call for the red resources to rejuvenate the value of the times, the realistic responsibility requires the red old area to show ' new features ', the resource endowment gives the red old area ' development core ', and the industrial efficiency encourages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red old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it is necessary to launch the ' red engine ', operat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ead efficient development ; coordinating the ' red policy ' resources to promote long-term development ; activate red governance resources to ensure st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the influence of red culture is enhanced, and the red benchmark for county development is established. Deeply integrate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and broaden the red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 the effe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co-construction and co-governance pattern consolidates the found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an all-round wa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and the overall linkage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do a good job in coordinating articles ; strengthen the benchmark lin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tourism and protect the article ; to integrate and utilize a variety of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unty, do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article ; to create cultural value and quality service business card, do brand articles.

Keywords: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 red resources ; rural revitalization ;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 red Cultural Brigade

 

[收稿日期] 2024-03-20

[作者简介] 周兴妍,女,云南曲靖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点击下载PDF 【PDF下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