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内容
文章阅读

公园城市理念下公园绿地景观绩效评价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71次 发布日期:2024-05-06 11:00:01

[摘    要] 作为破解大城市病与建设人民城市的新模式,公园城市既是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对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低碳城市等建设理论的新发展。通过引入景观绩效的研究方法,以景观绩效系列评价体系为参照,构建涵盖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17项一级因子和109项指标,适应于公园城市理念指导下的绿地景观绩效评价体系。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选取了适用于综合公园,兼具科学性与适应性的13项一级因子、46项指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环境绩效层面,兴隆湖公园系统优化了其土壤保护、雨洪管理、栖息地创造与净化空气等方面的核心功能;在社会绩效层面,兴隆湖公园娱乐社交、文化保护、健康生活、教育科普、风景质量、交通通达与使用公平等方面价值显著;在经济绩效层面,兴隆湖公园提升了本地区房价地价,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迭代升级,实现了筑巢引凤。建设公园城市,在环境层面上,要积极打造“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新层次,构建更加精细化的区域一体化生态绿色链。在社会层面上,要努力建设“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新高度,科学植入复合城市功能。在经济层面上,要坚持市场化导向,融汇多元化场景,激发数字化消费,以场景营城实现“园·业”共生,臻至“人、城、境、业”共荣、共治、共兴。

[关键词] 公园城市;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绩效评价;智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治理;场景理论

[中图分类号] TU9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4)05-0035-21

 

一、引言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18年2月,习近平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发生的历史性系统变化,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深入展开,政策实践也推陈出新。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20年1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意见》。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要求成都“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2022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住建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公园城市建设从蓝图变为现实,持续向纵深推进。2022年5月,成都市正式发布《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推进实施27个方面69项具体行动措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为成都更好把握时代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行动指引。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城市诞生伊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时至今日,成都市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方兴未艾,已建成各类公园1300多个,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188公里,森林总面积8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公园城市理念彰显了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构筑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指引营建城市新形态、探索发展新路径,推动公园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构筑新动力源[1]。公园城市理念采用“公园+”的基本范式,将“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2],从生态、社会和经济多个维度对公园绿地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诉求[3]。高绩效的公园绿地是实现生态自然资源治理、全绿提质和打造融合城市功能的公园综合体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高质量人居环境的重要媒介,对实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的发展目标具有关键作用。公园城市既是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低碳城市等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更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集中升华(见图1)。

当前,针对公园城市理念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层面的城市整体规划[4]上,如全域公园体系建设,全域生态类保护修复等,部分研究虽对街道场景营建和公园社区建设等进行了实践探索[5],但缺乏对微观公园绿地层面的明确指引与科学评估。与此同时,诸多风景园林项目建设依旧欠缺科学性、合理性与系统性的全流程建设模式[6],缺乏对于规划设计阶段及建成后阶段综合效益的科学评价,对诸多综合效益较为低下的设计手段形成了路径依赖,新路径也因未能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而被束之高阁。基于此,景观绩效评价凭借其全面性、协同性与可持续性等特征,为循证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7],被广泛运用于项目规划设计之中,成为解决快速城市化阶段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景观绩效评价的核心要义在于指导设计决策,通过设计前后景观绩效的对比,不仅能较为准确地评判设计方案的优劣,还能显著提升景观的绩效水平[8],理应借助景观绩效构建满足多类型、多功能景观空间需求的综合性绩效评价体系[9]。

二、文献综述

自公园城市理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关于公园城市的研究热度与日俱增。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上以“公园城市”为主题进行检索,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城市公园、风景园林、公园绿地、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等(见图2),以“景观绩效”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研究主题主要涉及“评价体系、生态智慧、案例研究、绩效评价、多源数据”等(见图3)。

在文献计量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大部分聚焦于景观绩效评价的方法论上,普遍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景观绩效系列(LPS)、可持续场所倡议(SITES)以及社区开发项目绿色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LEED-ND)三大体系。具体而言,三类评价体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为可持续景观设计树立了标杆[10]。三类评价体系在时代背景、模式框架和评价方式上不同的侧重,决定了三者在评价因子和指标上的差异性。在评价方式上,LEED-ND与SITES侧重设计意图,采用评分的方式,检验参评项目的各指标是否达到分值,以此判断其可持续性[11]。但由于创建年代较早,且评估过程多依靠预测,因而在社会和经济维度上较为薄弱。LPS更加注重建设和使用后的实际效益的量化评价,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构建景观绩效度量体系,通过指标定量对每个因子进行定量描述,从而评价景观产生的实际效益,度量体系由效益、因子和指标三个层级构成,最为系统全面[12]。此外,三者均用于评价项目在设计目标、策略上的有效性,以及可持续方面的效益,LEED-ND与SITES更加注重前期的效果预估,而LPS更加重视建成后的回溯评价,依托案例库、绩效评价工具箱、知识库、景观绩效学术成果4个部分的网络平台,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操性,适用于单个公园绿地单体的纵向评价。整体而言,虽然三类评价体系的框架不尽相同,但指标间具有相似性,生态效益的因子主要类别集中在土壤的保护和恢复、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防洪、碳与能源以及材料利用等方面,社会效益主要以游憩和人类健康等因子为主,三者在经济方面的交集因子则较少。

当前,部分国外研究注重在已有的评价体系中融入新的研究方法[13-14]、评价指标[15]、评价方法和标准[16],如利用AHP法构建的绿色建筑景观绩效评价体系[17],满足多尺度、多功能的景观空间绩效评价[18],并对评价体系的多领域应用进行创新[19]。随着生态意识的加强、社会需求的更迭与经济结构的升级[20],景观绩效评价顺应循证设计的演变过程[21],并对设计策略与效益结果的因果关系的内涵本质进行了深入理论探讨[22]。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则通常依据《城市生态建设环境绩效评估导则》《公园服务基本要求》《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立了特定景观类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北京城市森林的生态绩效评价体系[23]、武汉园博园景观绩效评价体系等[24],以及适用于北京城市景观空间的景观绩效评价体系与公共在线服务平台[25],但针对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景观绩效评价仍较为缺乏,评价体系的本土化、普适化、科学性与延展性亟待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指引,以景观绩效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落脚点,基于LPS评价体系来进行相关指标因子及量化方法的选择,从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构建了适应性评价体系,并结合国内外多种景观评价体系,丰富了公园绿地的研究视角和手段,从而为新发展阶段的公园绿地设计与验证评价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分析方法。此外,本文以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兴隆湖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绩效评价,以此验证评价体系在实践项目评价时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尝试推动超大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理念、发展方式、营建路径的迭代升级,为公园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公园绿地更新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实现城市发展新模式探索的目标。

三、公园城市理念下公园绿地景观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与方法

本文的评价体系构建原则遵循四点: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回溯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全局性与人民性相结合。以公园城市既有理论探索、规划制定、政策法规、指标体系等为依据,科学筛选出适用于新时代语境的景观绩效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构建方法上,首先通过绩效网站案例研究专题对162个LPS案例的名称、因子、因子描述、数据来源、计算方式提取、案例计算数据等几个方面进行搜集,并将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指标进行归纳整合,以此作为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其次,通过综合相关文献和指标体系在公园绿地功能、服务、评价等方面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的研究指标,对LPS评价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和整合。最后,利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拟定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确定了公园绿地景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体系补充与整合

通过对LPS的指标和相关评价研究的调查发现,LPS提供的评价指标在雨洪管理、栖息地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而在评价具有文化地域特征的景观项目时,则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为适应中国公园绿地的实践语境,一方面,本文通过使用CNKI可视化分析工具得到公园绿地功能、服务、评价等多方面的高频关键词,包括可达性[26]、物种多样性[27]、植物多样性[28]、植物群落[29]、城市公园[30]、绿地土壤[31]、防灾避险[32]、美景度[33]、碳汇量[34]等。并分别以景观绩效每个因子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每个因子的相关量化指标和量化方法。最后,与景观绩效案例库的指标和量化进行比对,选取更具本土性的量化指标[35]。另一方面,选取SITES、LEED-ND以及符合公园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目标的国内指标体系进行有效补充(见表2)。

(三)景观绩效量化指标体系

在拟定的公园绿地景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征询了来自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等6个部门25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最终剔除了8个指标,将美景度降为指标,合并了两个土地二级因子,并将水中污染物减少比例拆分为两个指标,对部分因子和指标名称进行调整,遴选出了17个一级因子和109个量化指标,最终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评价体系下的量化方法主要来源于:其一,美国景观绩效网的29个景观绩效计算工具与LPS所涉及的评价方法;其二,实地调研和观测领域所涉及的数据处理方法[36];其三,其他体系补充指标相对应的评价方法。

1. 环境绩效量化指标集

本文遴选出5个一级因子、14个二级因子和53个环境绩效量化指标,作为不同类别公园绿地的环境绩效指标集(见表3)。环境绩效指标的量化方法主要有三种:其一,公式计算法,如雨洪储存量、乡土树种占比、植物覆盖率等。其二,模型迭代法,如雨水径流量、雨水渗透率均可通过暴雨计算器计算,树木固碳量和树木能源节约量可通过景观绩效计算工具国家树木计算器计算。其三,仪器测量法,如土壤成分利用渗透剂来测量、平均降温量采用户外温度计等。

2. 社会绩效量化指标集

社会绩效不仅能体现景观自身所具有的直接价值,指标参数的内涵对项目规模的包容性也可体现出城市背景下为周边社区所带来的间接价值。本文最终遴选出7个一级因子36个社会绩效量化指标,作为各类公园绿地社会绩效指标集(见表4)。其中,社会绩效的量化方法主要采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使用状况评价[37],辅以仪器测量法和公式法计算。

3. 经济绩效量化指标集

经济指标主要根据公园绿地在经济活动上产生的直接、间接及派生反应,最终遴选出5个一级因子20个经济绩效量化指标,作为公园绿地经济绩效指标集(见表5)。经济绩效指标的量化并未指定特定的工具和方法,多根据场地的发展定位、规模大小、与毗邻地区的经济关联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既通过公式计算得出,也通过调查、咨询和查阅资料获取。

四、兴隆湖公园景观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域

本文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兴隆湖公园以四周的湖畔路为界,包括兴隆湖及周边环湖景观带,总面积约 420hm2(26402.25亩)。该场地最初只有鹿溪河及一片河谷洼地,暴雨泛滥时节经常沦为大型滞洪泄洪区。2012年,结合场地本身具备建坝成湖的地形地质特点,将场地规划为“一湖一心六半岛+生态岛链”的景观布局。2014年初步达到蓄水标准,自岷江水系支流鹿溪河引入水源。对兴隆湖进行了一系列水利水生态工程,包括完成上游鹿溪河老河道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净化水质;新建引水管道工程,实现从东侧的东风渠补水;连通贾家沟、庙子沟片区水系进行生态治理,新建排洪道达到分洪的目的(见图4)。从绿地系统规划上来看,兴隆湖公园作为成都“九廊四核”布局结构中的四核之一,天府新区“一湖一带两公园”的两公园之一,是成都生态绿地系统的重点建设项目。兴隆湖公园紧邻滨水廊道,同时被多个湿地及公园包围,以山水环绕的自然优势,奠定了由 “城市生态之肾”发散出绿色公共空间及生态廊道的格局,从而显著发挥绿化景观、雨水收集、生态保护、生态隔离等作用。从功能定位来看,公园主要承担生态休闲、环境治理、防洪灌溉等核心功能,同时还肩负着展示城绿相融的公园城市名片的责任。作为网红旅游胜地,公园经常承接各类重大活动,定期举办体育赛事和文化展演,满足人们休憩娱乐、运动健身、文化艺术活动的需求。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引下,对于各类型公园绿地的绩效评价既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一环,也是促进公园绿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兴隆湖公园作为公园城市理念首提地,同时也是综合公园的典型代表。本文根据兴隆湖的功能定位和设计特点,重点关注了公园在雨洪管理、水质、栖息地、物种多样性、游憩体验与社交、健康优质生活等方面的景观绩效表现,结合上表2、3、4的指标及公园类别划分,最终选取了13项一级因子,46项指标进行景观绩效评价(见表6),确保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适应性与简明性。相关数据资料以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提供的CAD工程图纸、设计文本等为基础,结合遥感影像、实地调研进行校对、补充。此外,实地调研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其一,使用者个人基础信息、场地感知的访谈式调查问卷;其二,使用者行为观察;其三,图纸核验、植物调查、设施分布等。

(三)景观绩效评价结果

1. 环境效益评价

本文对兴隆湖公园土壤的创造、效率、保护和恢复、雨洪管理、水质等10个方面的16个指标进行了整理和量化(见表7)。同时,园内建设前无植被覆盖,仅在雨水滞留量上有少量的效益,建设后园内共栽植乔木约15696株。其中,乡土树种占比约63.13%;常绿树占比81%,落叶树占比约19%;阔叶树占比约86%,针叶树占比约14%;绿叶树占比95%,彩叶树占比5%。数目较多的乔木种类为马尾松、银杏、栾树、水杉、朴树、刺槐、香樟七类,占总数的52.81%,剩余62种乔木占比为47.19%,(见图5),在净化水质、栖息地创造、雨洪管理、净化空气等方面成效卓越。

在环境绩效层面,其一,在土壤的创造、效率、保护和恢复方面,公园绿地面积占陆域面积的60.47%,但因园内水体面积较大,园内整体绿地率为19.86%,低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40%,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二,在雨洪管理方面,公园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以及栽种植被,主要包括生态驳岸、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植草沟、绿色建筑五种方式,显著减少了雨水径流量,并提升了雨水滞留量和树木截留雨水量。每年树木可截留雨水总量为6313995m3,减少了53.18%的雨水径流量,雨水滞留量较建设前增加了22.51%。在防洪上,公园采用了河湖分离的方案,即新建一条泄洪道,在洪水期将高泥沙含量的山洪水分流到兴隆湖的下游,使天府新区防洪等级提升至百年一遇。兴隆湖正常蓄水位464m,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为640万m3,最大泄洪能力约为2588m3/s,主要承担公园周边及鹿溪河上游主支流的强降雨汇流。但就鹿溪河防洪系统而言,防洪力度仍旧不足,在汛期下游仍易发生洪涝灾害。同时由于鹿溪河部分自然河道较窄、丘陵区坡面汇水量大等原因,有导致下游洪灾加剧的风险隐患。其三,在水质方面,因兴隆湖上游雨季泥沙含量大、流量变化大,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氮和总磷,主要通过输水工程、水质改善工程和湖区生态工程对兴隆湖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兴隆湖2014年蓄水时的水质为劣V类,当前化学需氧量年均浓度为20mg/L,主要指标已优于IV类,部分湖区水质已达到III类。经过兴隆湖的净化,总磷含量在鹿溪河入水口及城市排水口为0.15mg/L,属于IV类,在出水口流入鹿溪河处降为0.05mg/L,属于III类。总氮含量在鹿溪河入水口及城市排水口为1.36mg/L,属于III类,在出水口流入鹿溪河处降为0.94mg/L,属于II类。兴隆湖实现自身净化的同时,提升了成都中心城区再生水的利用水平。其四,在栖息地方面,公园通过水生态系统的构建,采用了清水型水生态系统,形成以微生物消解藻类,沉水植物结合挺水植物吸附氮磷,底栖螺类生物以及鱼虾消化微生物的完整闭合生态链,鱼类资源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生境保护层级的跃升,为各类水生动植物构建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园内结合水禽的生活特性改进了食物链设计,将近3.27hm2的岛屿设计为纯生态岛屿,为水禽提供了舒适的栖息地。兴隆湖公园涵盖密林、灌草、湿地、岛屿等多类型生境,已成为成都平原范围内最大的水鸟越冬地,在最高峰时有野生鸟类52种,雁鸭类水鸟约3500只,包括诸多省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显著提升。其五,在碳能源与空气质量方面,兴隆湖作为天府新区最大的人工湖,其本身对调节周边小气候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园内植被虽在固碳、截流上有一定效益,但尚未达到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要求。园内总绿化面积约124.94hm2,绿化覆盖率为29.75%,低于成都市规划要求的45%,森林覆盖率为12%,远低于天府新区规划要求中35%的标准。公园在植物多样性、植物生态习性、植物组团层次等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社会效益评价

本研究分4次调研走访,共获得访谈问卷196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率为96.43%。各类调研样本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群体,主体分布合理。就样本的陪同类型而言,与亲朋好友一同游览兴隆湖公园的受访者占比均超过三成。就样本的游客类别而言,周边服务人群以高科技、信息化技术人才以及高端商务和居住人群为主。虽然距离传统意义上的成都市中心城区较远,但仍吸引了较多成都其他区域市民与外地游客。就样本访问频率而言,兴隆湖公园展现了较强的客流吸引能力和重复游览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游览成为最主要的选择(见表8)。

在社会绩效层面,其一,从娱乐与社交价值来看,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在园内开展了3种及以上的活动,游客群体多集中在公园北部和西部,东部南部游客较少,景观使用率较低。近七成受访者表示活动设施较为单一,具体表现为健身器材与儿童游乐设施较为匮乏。此外,园内休息座椅数量较少、路灯亮度较低是普遍反映的问题。其二,从文化保护方面来看,兴隆湖公园因原场地为河谷洼地,无古树名木留存;在代表性景观与地域文化上,以公园城市理念内涵为指引,提倡多元文化交流,彰显了成都的城市气质和生活方式。其三,从健康优质生活方面来看,超七成的周边居民和办公人群提到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不满之处则普遍集中在停车不便、餐饮较少、公共厕所密度低等问题上。在停车场设置上,地上停车位集中在公园外西北侧和东北侧,地下停车场位于公园周边的新经济产业园区。在周边商业上,现有配套服务设施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游客的需求(见图6)。75%的受访者表示身体得到了锻炼,7220m的环湖绿道提供了步行、骑行、跑步的场地。82%的周边居民受访者认为有利于提升归属感。93%的受访者表示整块区域的治安和环境得到提升。兴隆湖至今举办了上百场活动,多为文化、体育类活动,集体育竞技、体育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水上运动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加快形成,36%的受访者参加过园内举办的活动。其四,从教育价值来看,已有至少7支志愿者队伍投入到公园的文明建设中,近九成受访者对园内教育项目内容较满意,科普标识牌对生态处理手法与植物信息等内容进行了科普,受访者对公园城市、生态文明、多元城市、“双碳”等理念的认知更加全面。其五,在风景质量方面,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园内四季皆有景可观,植物空间类型可分为疏林草地区、南侧微型山地的密林区、草坪区、西侧与西北侧的广场种植区以及水生植物区,构成了游客对兴隆湖的植物印记。但是,园内景观设置较为单一,所包含自然生态要素较少;冬季常绿树和彩叶树较少;场地整体视线过于通透开敞,缺乏凝聚焦点;地形和植物配置变化基本趋同;周边在建工地严重影响观赏性等问题依然突出。其六,从交通来看,公园北侧通过绿道和交通道路与天府科学城山地公园、鹿溪河生态区和天府公园相连,东侧连接鹿溪智谷,串联为绿色生态体系。为市民实现开门见绿,构建林田环绕、河谷贯通、绿道串联的生态网络夯实了生态基础。在道路交通方面,目前道路网络已基本建成,场地整体的可达性较高。兴隆湖及其环湖景观带以周边的环绕道路湖畔路为界,属于城市次干道,两者之间设有若干条呈网状排布的城市次干道或城市支路,路网系统完整且清晰。公共交通上,场地西侧与东北侧为成都地铁1号线与18号线,沿湖畔路的13个公交站点班次较少且缺乏明确的标识引导(见图7)。在园路布局上,兴隆绿道环湖设置,道路分级不甚明确。针对慢行体验而言,环湖绿道遮阴不足、座椅数量较为稀少、垃圾桶的间距较远,普通成年人步行一周耗时超两小时,慢行体验感亟待提升。其七,从使用公平上来看,在公众参与度上,由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公园建设局等组织团队发起,面向全球启动兴隆湖公园内部湖畔书店、儿童艺术中心、路演中心等多处场地的概念方案征集,有效提升了使用者对于兴隆湖公园设计及落地的参与能力。在无障碍设施上,兴隆湖公园在无障碍坡道和无障碍厕所的设置上已经较为完善,但对于各类残障人士及老年群体的其他设施及安全保障仍较为缺乏,亟须进一步丰富完善。

3. 经济效益评价

兴隆湖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带来了民生福祉,而且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吸附了诸多新经济产业和高精尖人才,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窗口,带动了区域的发展繁荣。

在经济绩效层面,其一,兴隆湖公园周边住房价格普遍高于周边区域。通过统计天府大道南二段以东、梓州大道南二段以西、科学城北路东段以南、科学城中路东段以北范围内住房的价格,筛选出6个已建成楼盘。结合历史房价数据,并采取现场走访当地房产中介门店的方式进行数据补充,发现该区域内的6个楼盘在2015年兴隆湖公园建成并投入运行后,房价均有较大幅度上涨,且涨势均强于天府新区板块与传统意义上的广义兴隆湖板块(见表9)。

其二,兴隆湖公园周边地价普遍高于周边区域。通过对兴隆湖公园建成后到2018年这4年间,公园方圆3km范围内的12个地块成交信息进行梳理发现,成交地块围绕公园四周,总体平均成交楼面地价为1643.93元/m2,商住用地平均成交楼面地价为1506.91元/m2,商住混用地平均成交楼面地价为2329.02元/ m2(见表10)。兴隆湖公园建成后,对于方圆3km范围内地价提升作用显著,年均增幅高于天府新区9.8个百分点,公园绿地的经济效益不断显现,经济价值持续提升。

其三,周边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迭代升级。随着兴隆湖公园的建设,周边新增了5条主要道路连接兴隆湖和周边地区,其中城市主干道1条、城市次干道3条,城市道路支路1条。兴隆湖畔作为科学城核心起步区及科创产业引擎,周边的用地规划性质以产业用地为主,其率先启动了成都科学城功能区建设。总部经济、龙头企业、央企分部先后入驻,诸多重大项目与独角兽企业在积极建设中。区域经济发展硬实力强劲,实现了区域知识与技术密集化,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38]。

(四)结论与建议

当前,兴隆湖公园总体建设状况良好,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多元效益的平衡,基本达到了设计目标,其在水生态处理、雨洪管理和以湖集产带城三个方面的可持续规划设计手法,对同类型公园绿地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环境效益上,其一,水质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暴雨时期受洪水影响,水质较差;其二,兴隆湖-鹿溪河泄洪系统泄洪能力不足;其三,植物覆盖率及多样性不足。在社会效益上,其一,活动设施完备度不足,无障碍设施和适老化设施配套不足;其二,景观和生态要素较为单一;其三,周边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其四,景观体验不够丰富,且受功能定位限制,周边多为城市建设用地,加重了游览者视线的局限感。

因此,在环境层面上,需进一步加强园内生态建设,完善生态结构,注重促进全域自然系统的形成和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景观高度融合;注重发挥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性、生态空间系统的主体性、生态场景营建的引领性、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嵌套耦合以及公园形态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性作用,科学划定独立分区的多元化环境空间,减少使用者对环境的干扰,构建更为稳定的湖区水生态系统。持续提高植被覆盖率,协调阔叶树和针叶树比例、常绿树和落叶树比例、乔灌草比例以及彩叶树和绿叶树比例,平衡植被配置,高度重视鹿溪河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有效降低下游汛期洪灾风险。未来应在切实保障环境质量、资源效率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设计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让自然做工,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在社会层面上,持续优化景观层次,包括植物组团配置优化、水平面、林缘线和天际线形态优化、动静水景设置等,丰富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营造更多新文化、新生活场景。可根据不同区段的环境特点赋予其特色主题,有机连接网络中的生态过程和游憩序列,实现内部绿色空间与街巷空间的公共化,优化游览路线,在保护栖息地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湿地景观设置多样化活动,以丰富游客的观赏娱乐体验。未来应加快丰富“人·绿”互动方式与文化内涵,以前瞻性视角深入挖掘区域文脉,整合文化资本,植入特色文化,弘扬人文价值,凸显时代文化烙印。在经济层面上,既要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激发园区发展新动能,充分挖掘公园绿地的派生价值——城市宜居价值、产业活力价值、创新集聚价值、消费提升价值与历史传承价值等,也要让场地内生态景观环境与周边环境和谐交融,完美呈现出新时代公园城市的公园样板。未来应持续营造个性化、体验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消费场景,激发区域内生可持续活力,以多元主体参与促进价值转换(见表11)。

五、结语

本文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指引,基于LPS评价体系,确定了包含了17个一级因子和109个量化指标的公园绿地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公园城市理念首提地——兴隆湖公园进行了适应性评价。研究有助于增强景观绩效评价的价值导向与针对性,适时开展自然资源分区管理、环境胁迫分类管理、公众参与分级管理与协调发展分期管理,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引下为具体类型公园绿地的景观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提供参考,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39]。

在品质升级的存量型城市规划大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了公园绿地优化转型及建设策略,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核心,运用景观设计的方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40],充分发挥“公园+”优势,从城市整体层面整合资源要素,梳理和优化城市空间架构与生长逻辑,进而对既有公园绿地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作出系统综合的分析判断。在环境层面上,积极打造“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新层次,在生态网络间断点处建立绿色通道,保证生态廊道连通性与生态网络完整性[41],共同构建绿色生态环境基底,构建更加精细化的区域一体化生态绿色链[42]。在社会层面上,努力建设“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新高度,加快破除有形城、绿边界、样板化,科学植入复合城市功能,挖掘文化遗存价值、增强珍稀动植物可观赏性并丰富园区休闲娱乐项目,叠加渗透生态场景、人文场景和生活场景等实现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在经济层面上,坚持市场化导向,融汇多元化场景,植入特色化业态,激发数字化消费,注重公园绿地与各功能区块的有机融合,以场景营城实现“园·业”共生,臻至“人、城、境、业”共荣、共治、共兴。基于环境、社会与经济三个维度,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的触媒作用,实现市民—公园—城市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的系统集成,协同优化信息流、游客流、车辆流与资金流和谐共生,促进公园场景与美好生活相适、绿色空间与发展空间相宜、生态文明与现代治理相生[43]。

 

[参考文献]

[1]  福斯特·恩杜比斯,希瑟·惠伊洛,芭芭拉·多伊奇.景观绩效:过去、现状及未来[J].段诗乐,张雪葳,译.风景园林,2015,(1).

[2]  廖茂林,占妍泓,周灵,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12).

[3]  杨鑫,黄玥怡.城市公园边界宽度对小气候环境调节作用的实测研究与差异比较——以北京城市公园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S2).

[4]  曾九利,董建华,唐鹏,等.以公园城市为特色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探索[J].城乡规划,2021,(4).

[5]  陈明坤,张清彦,朱梅安,等.成都公园城市三年创新探索与风景园林重点实践[J].中国园林,2021,(8).

[6]  林广思.风景园林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概述[J].中国园林,2010,(3).

[7]  Brown R D,Corry R C.Evidence-bas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Maturing of a Profession[J].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2011,(100).

[8]  塔纳尔·奥兹迪尔,迪伦·斯图瓦特.风景园林设计项目的经济绩效评估——德克萨斯州案例研究的经验与教训[J].冯艺佳,任维,译.风景园林,2015,(1).

[9]  胡凯富,郑曦.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的景观绩效研究重点领域和前沿趋势的文献述评[J].风景园林,2018,(11).

[10]  李王鸣,刘吉平.精明、健康、绿色的可持续住区规划愿景——美国LEED-ND评价体系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1,(5).

[11]  李明翰,布鲁斯·德沃夏克,罗毅,等.景观绩效:湿地治理系统和自然化景观的量化效益与经验总结[J].景观设计学,2013,(4).

[12]  沈洁,龙若愚,陈静.基于景观绩效系列(LPS)的中美雨水管理绩效评价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7,(12).

[13]  克里斯托弗·D·埃利斯,权炳淑,莎拉·阿尔瓦德,等.景观绩效——多功能景观的度量和评估[J].李璇,译.风景园林,2015,(1).

[14]  Sepideh,aeidi,Marjan,et al.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ultiple methods for landscape aesthetic suitability mapping: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Multi-Layer Perceptron neural network[J].Land Use Policy,2017.

[15]  SAEIDI S,MOHAMMADZADEH M,SALMANMA- HINY A,et al.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ultiple methods for landscape aesthetic suitability mapping: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Multi-Layer Perceptron neural network[J].Land Use Policy,2017,67.

[16]  YI LUO et al.Assessing baseline conditions: a collabora-  tive effort to advance landscape performance research[J].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2021.

[17]  LEE H S, PARK E Y.Developing a Landscape Sustaina- bility Assessment Model Using a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 Korea[J].Sustainability,2019,12(1).

[18]  WANG Y C,SHEN J K,XIANG W N.The Framework of Landscape Spa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J].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7.

[19]  MD HENDRICKS,NEWMAN G,YU S,et al.Leveli-   ng  the Landscape: Landscape Performance as a Green Infrastructure Evaluation Tool for Service-Learning Products[J].Landscape journal, 2018, 37(2).

[20]  彼得·卡尔索普.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社区·美国梦[M].郭亮,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1]  BO YANG,SHU JUAN LI,CHRIS BINDER.A Research Fronti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Perform- ance and Assessment of Social Benefits[J].Landscape Research,2015.

[22]  YANG Y,LIN G.Th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s, and interests of research on landscap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evidence-based design[J].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2020, 8(2).

[23]  刘峥.“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城市森林”的景观绩效评价与优化[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24]  徐亚如.武汉园博园景观绩效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25]  刘喆,欧小杨,郑曦.基于循证导向的景观绩效评价体系、在线平台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南方建筑,2020,(3).

[26]  徐承栋,王锦.城市游憩绿地可达性优化研究[J].中国园林,2020,(4).

[27]  王鹏飞,栗燕,杨秋生.郑州市公园绿地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中国园林, 2009,(5).

[28]  杨梅,张建平,李宝勇,等.城市绿地空间可达性与安全感相关性研究——以南昌八一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9,(11).

[29]  王晶懋,刘晖,宋菲菲,等.场地土壤适宜性改良策略及其对草本植物群落生长的影响[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2).

[30]  张玉洋,孙雅婷,姚崇怀.空间句法在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中的应用——以武汉三环线内城市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9,(11).

[31]  殷丽峰,张文秀,任斌斌.北京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特征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

[32]  宋晨晨,刘时彦,赵娟娟,等.基于功能特征的城市植物群落生态功能评价[J].生态学杂志,2020,(2).

[33]  朱文彬,孙倩莹,李付杰,等.厦门市城市绿地雨洪减排效应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9,(1).

[34]  于洋,王昕歌.面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

[35]  蒋永穆,李想,唐永.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改革,2022,(12).

[36]  Preiser W.F.E.,Rabinowitz H.Z.,White E.T.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M].New York:Nostrand Reinhold,1988.

[37]  Church S P . Exploring Green Streets and rain gardens as instances of small scale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tool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5.

[38]  胡昂,刘杰,李想,等.多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典型站域的土地利用特征演化研究——以日本东京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

[39]  蒋永穆,李想.发展理念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考察:历史与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23,(9).

[40]  林建伟.长江文明传承视角下武汉城市文化空间营造策略思考[J].决策与信息,2022,(2).

[41]  刘兴坡,李璟,周亦昀,等.上海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演变与生态网络结构优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10).

[42]  蒋永穆,李想.川渝黔经济一体化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J].西部论坛, 2020,(5).

[43]  李想,郭仲薇.新发展阶段产业扶贫转型升级研究:文献回顾与理论机理[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2,(3).

[责任编辑:汪智力]

Study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reenery Landscape in Parks under the Concept of City of Parks

 

LI Xiang, GUO Zhongwei

 

Abstract: As a new model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big cities and building people's cities, park cities are not only an ideal urban development model, but also a new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theories such as pastoral cities, ecological cities, landscape cities, and low-carbon cities. By introduc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andscape performance and using the landscap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s a reference, a green space landscap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covering three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economy, with 17 primary factors and 109 indicators, is constructed to adapt to the guidance of the park city concept. Taking Xinglong Lake Park in Tianfu New District, Chengdu a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bject, 13 primary factors and 46 indicators suitable for comprehensive parks with both scientific and adaptive characteristics were selected for verifi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Xinglong Lake Park system optimized its core functions in soil protection, rainwater and flood management, habitat creation, and air purification; In terms of social performance, Xinglong Lake Park has significant value in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interaction, cultural protection, healthy living, education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cenic quality,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and fair use; In terms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Xinglong Lake Park has increased the local housing and land prices, driven the iterative upgrading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achieved the goal of building nests and attracting phoenixes. To build a park city, at the environmental level, we should actively create a new level of "city in green, park in city, and city green integration", and build a more refined regional integrated ecological green chain. At the social level,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build a new height of "landscape oriented, scenic area oriented, accessible, and participatory", and scientifically implant composite urban functions. At the economic level, we must adhere to a market-oriented approach, integrate diverse scenarios, stimulate digital consumption, and achieve the symbiosis of "park and industry" through scenario based city management, achiev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city,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Keywords: park city; urban parks and green spaces; landscap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mart ci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governance; scene theory

 

[收稿日期] 2023-11-13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JGYQ2022014)

[作者简介] 李想,男,河南濮阳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郭仲薇,女,山东济宁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助教。

点击下载PDF 【PDF下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