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内容
文章阅读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4年第4期 浏览:25次 发布日期:2024-04-16 15:03:41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是在正确判断国情民意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经验的理论升华,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新要求的回应,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重要支撑;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创新性发展;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4)04-0005-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顺应时代大局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深入探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有利于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对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贯彻走实走深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蕴含着科学的理论逻辑。这一思想兼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同时又契合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

(一)理论基石: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者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其产生必然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1]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头活水,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在物质与意识谁为第一性的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离不开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人民群众创造了文化,而创造的文化成果应由人民群众共享,并在共享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人的自我完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2] 104。这个阶段就是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发展的最高纲领。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恩格斯则认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3] 649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其主要表现为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谈及民族文化与世界发展之间的关系时,基于对事物普遍联系发展原理的理解与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世界民族的一部分,其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公共性。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还包括:文化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关系、“两个决裂”的文化意义等等,这些方面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新的文化使命”重大命题、“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要明确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等等,不断深化了对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作用和意义等的规律性认识。“百年历程证明,只有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不断夯实我们的信仰基础”[4]。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构建了一个科学系统的文化思想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供了理论遵循。

(二)文化根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 585“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就包括了古人创造的文化条件和文化传统。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到“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6]。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成果。比如习近平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7] 9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到“以小我融入大我”的理想追求;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典论述则是借鉴了“天下大同”“协和万邦” 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继承古人创造的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淀形成的,是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尤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三)重要借鉴:在交流互鉴中吸收世界文明精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系列论述,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2014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8] 228;2019年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9];2023年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一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交流互鉴,注重发挥文化交流互鉴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文化交流互鉴的意识也不断实现升华,经历了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改变,推动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有理论层面的宏观指导,也有实践层面的具体操作。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通过扩大利益同心圆为文明交流创造平台;通过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文明沟通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不同形式的文明交流互鉴承载着共同的美好愿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展现了中国勇担责任的东方大国形象。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吸收世界文明精髓,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包容性特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烙上了“中国印”,彰显出中华文明之光。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逻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以实践观为现实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并不是由人本身的主观意识所产生,而是由人们的本质活动产生的,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就如习近平所言,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0] 74。习近平立足于中国国情,针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特征,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一)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文化建设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围绕战争与革命这一主题,在激烈的文化斗争中,迈开探索无产阶级文化发展道路的步子,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纲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为革命事业提供精神动力。1949年9月,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主张,《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1] 28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文化建设的高潮也随之而来。为了使文化建设能与经济建设相适应,中国共产党统筹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管理政策和法规来促进文化发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向建设文化的成功转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建设方针,赋予文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开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征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实基础。

习近平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足以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必然。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主要负责文化、教育等工作,为繁荣正定文化事业,为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倾注了大量心血,提议编撰了《正定古今》,修缮文物古迹,推动正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代发展相适应。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注重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写下关于闽东文化建设的随想《闽东之光》,强调,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的高度发展[12] 149-150。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实施“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战略方案,亲自指导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习近平的地方工作经历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以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的视角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立足“两个大局”来统筹谋划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党的十九大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主题将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高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从制度层面将“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纳入治国理政布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 10;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把“第二个结合”进一步提升到思想和精神解放的高度;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围绕文化强国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回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的新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方位的力量,其中文化软实力提升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关键。新的历史方位下文化建设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思想导向、价值塑造、凝聚共识的作用。诚然,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加快由资源大国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化强国的转变,而文化建设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力点。

一方面,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要以强大的文化为引领。在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文化软实力提升是重要支撑点。从发展阶段来看,高质量发展不再仅局限于速度、数量的增长,更着眼于质的突破。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也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即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紧密结合,推动社会主流充满向美向上向善的正能量[13]。从社会主要矛盾来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变得愈加丰富,不仅包括了物质保障等“硬需求”,同时也体现在对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等“软需求”的追求上,譬如更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多文化产品以及活动等。因此,在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大力度、提升速度,而且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品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文化繁荣兴盛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鲜明,呈现出“东升西降”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是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前提。基于此,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新时代文化使命出发,积极探索和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维度一:推进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的立身之本。无数史料证明,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 33。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的信仰就是基于精神与文化的信仰[15]。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8] 35。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创造中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开展一系列生动实践,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推动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

维度二: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重要支撑

无论是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当前,我们正朝着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需要强大的文化思想支撑,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部署,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十个坚持”历史经验,不断坚持发展“我们党迈向未来、继续成功的根本遵循”[16]。面对百年巨变和世界乱局,答好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稳步向前,应充分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解释力、变革力和引导力,始终坚持“三个务必”,贯彻落实“七个着力”重大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为民利民惠民的宗旨意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稳定国内国际发展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维度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7] 1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8] 35。回望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切地感知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8] 14。迈向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维护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引导。习近平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到坚定文化自信,从重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成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始终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8] 15-16。习近平文化思想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创新性发展。

维度四: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也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给出“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答案。中国朝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奋进,为人类文化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源头活水,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文化版图,打破西方文化霸权,推动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8]的国际文化新秩序。习近平提出具有原创性贡献的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强调,“大就要有大的样子”[17] 67,也就是要有大党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持胸怀天下的理念,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将中国文明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密切关联,倡导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在交流互鉴中共同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集继承性、创造性、实践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思想体系,是在伟大时代孕育和理论滋养下形成的,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将迈向一个新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蔡清伟.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质量建党”的内在属性及实践方略[J].决策与信息,2022,(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8]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9]  于江,张玉环,陈文兵.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3).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3]  石美亲.新时代党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逻辑向度与实现路径[J].延边党校学报,2022,(1).

[14]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5]  刘雨欣.试论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四重底气[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1).

[16]  肖贵清,吴璇.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2022,(5).

[1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8]  曹雪娟.费孝通:一位影响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吴江人[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李利林]

 

The Generative Logic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YANG Haijun, LI Xurui

 

Abstract: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is the cultural chapter of Xi Jinping '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t is rooted in the fertile soil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Xi Jinping 's cultural thought is formed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based on the correct judgment of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ublic opinion, the theoretical sublim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response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It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s propaganda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undertakings. Xi Jinping 'scultural thought has promoted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o a new height ; to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aking the roa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al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it has contributed Chinese wisdom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Keywords: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 historical confidence

 

[收稿日期] 2023-10-26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22197)、湖北大学教研重点项目(2022009)、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项目(ZX202302)、湖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336)、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202308420169)

[作者简介] 杨海军,男,湖北襄阳人,哲学博士,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暨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中心硕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农村社区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李胥锐,女,重庆巫溪人,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点击下载PDF 【PDF下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