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内容
文章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路向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4年第4期 浏览:9次 发布日期:2024-04-16 14:57:21

[摘   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是根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增强党和人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才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强大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文化发展道路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科学的内在依据,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立足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滋养文化自信,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自信,在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 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明交流互鉴

[中图分类号] D61;G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4)04-0012-07

 

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3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需要建设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历史和现实证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是根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增强党和人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才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强大动力。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2] 2。文化自信从根本上反映了文化主体的价值目标追求和精神世界坚守,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能否如期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文化自信至关重要。习近平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3] 479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具体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4]。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动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重大时代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 34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内容。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极易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乃至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关涉文化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内核是价值观自信[5]。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其核心是要坚定价值观自信,必须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来激浊扬清、正本清源。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彰显奋进新时代的昂扬精神风貌,铸牢全党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文化发展道路自信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文化是指人类在创造文明成果中历经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淀而凝结的相对稳定的深层次的精神存在[6],文化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精神价值、丰富精神生活的实践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既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务,也是文化发展道路自信的实践基础。举旗帜,即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为文化发展道路自信指引正确方向。聚民心,重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内化为人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感知、自主体悟、自觉遵循,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成为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文化发展道路自信巩固价值认同。育新人,旨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文化发展道路自信提供人才保障。兴文化,旨在着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文化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为文化发展道路自信筑牢力量支撑。展形象,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文化发展道路自信创造良好环境。

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沿着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文化道路自信促进文化自信,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强化文化自信向度,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辉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科学的内在依据

(一)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

习近平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7] 16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深邃的思想内涵,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沃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古语所概括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总结,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神命脉所系、价值追求所向[8]。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经久不衰,关键在于其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质,也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中华文明从来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坚持开放心态,在吸收借鉴其他文明优点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华文明发展史是我国各族人民广泛交流融合的历史,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民族爱好团结统一、崇尚家国情怀,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华文明秉持开放发展的胸怀,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论是汉魏时期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还是明清及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均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风貌。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价值主张昭示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崇文明交流互鉴、反对文化霸权,展现大国担当和文化自信夯实了思想理论之根。

(二)文化自信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自信筑牢了红色根基,注入了奋进动力,成为激励人民群众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独特思想优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在革命实践中形成,是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强大力量来源和独特精神标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革命斗争中,铸就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内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萃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传承革命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契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始终坚持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人民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信念更为笃定。

(三)文化自信实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实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映照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充分展现了文化主体性。就自身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我国发展质量大幅跃升,国际话语权日益增强,让以自身发展为世界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成为现实。据世界银行报告,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6%,超过了同期G7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总和25.7%。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9] 20,“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9] 19。通过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取得显著成效,赢得广泛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和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进一步增强了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发展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成就持续提振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进一步夯实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起不懈奋斗的前进动力。

(四)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文化的繁荣兴盛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话语表达[10]。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文化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广播影视制播能力显著增强、新闻出版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突出,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竞争力明显提高;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业态迅速兴起,增长动力逐步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文化服务业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繁荣。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3782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从3.48%上升到4.46%;其中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963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5166亿元,占同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3.3%上升到65.4%。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力促进了文化强国建设。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文化发展的繁荣兴盛,更加坚定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

四、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向

(一)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滋养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3] 16文化建设中的“守正”,即要遵循文化发展基本规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即要结合时代发展客观需要、人民文化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魂脉,不仅是文化发展所依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合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坚持守正创新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凝聚成强大的思想力量。以心相融守护文化根脉、以史为鉴传承民族血脉、以文化人把握历史动脉,在保护传承的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11],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品格魅力与重大时代价值,为坚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供丰厚滋养。

(二)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自信

进入新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强调,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要坚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要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化自信自强。一方面,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外来先进文化本土化。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华文明在与其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创新发展、焕发勃勃生机,发挥凝聚全球共识、促进和平发展等重要价值,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文化力量。

(三)在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胸怀天下”不仅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对中华民族美美与共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海纳百川的博大文化胸襟的集中概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 483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本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三大倡议”先后提出,充分展现了解决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突出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的伟大征程中引领人类文明向更高更新形态迈进。

习近平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2] 161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是根本。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凝心聚力、久久为功,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沈壮海,等.文化何以自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3]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  陈金龙.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5]  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J].求是,2014,(18).

[6]  宋友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23,(12).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0]  韩致宁.中国共产党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J].学习与探索,2023,(11).

[11]  曹劲松.文化自信: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核[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胡   梁]

The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Building up Cultural Confidence

 

LIANG Weijun, YANG Xiaofei

 

Abstract: In the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to continue to promote cultural prosperity, build a cultural power, and buil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fundamental to strengthe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nly by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an we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s ambition, strength and confidenc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and the historical caus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can we cast a strong impetu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ir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key to fir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lies in the self-confidenc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path. The fir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has a scientific internal basi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rooted in the deep fertile soil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sted in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demonstrated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ased on the prosperit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new journey of the new era shoulders a new cultural mission. It is necessary to nouris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ighligh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of world civilization,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word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 revolutionary culture ;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 civilization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收稿日期] 2024-01-24

[基金项目] 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070056)

[作者简介] 梁伟军,男,陕西岐山人,管理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杨小斐,女,湖北恩施人,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点击下载PDF 【PDF下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