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内容
文章阅读

世界现代化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来源:《决策与信息》第9期 浏览:1458次 发布日期:2022-09-30 17:14:26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华诞之际的一种道路自觉。道路决定未来,而未来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已经走过的道路的延展。作为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决议》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中国答案”。100年的成就从根本上说,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党史百年得出的重要结论。同时,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过去的根本成就,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继续遵循和开拓的重要道路,是领会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背景。要更好理解党在百年奋斗中如何认识、学习、追赶、引领世界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道路与时俱进的丰富和提升,首先就要明确我们的起点、历程、现状以及世界主要大国的实力消长。

(一)自我比较:从哪里来?到哪里了?

中华民族从哪里来,走到哪了?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所谓“复兴”,首先意味着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自古没有兴盛过不能称之为复兴;其次,它意味着既有兴盛、也有衰败的历史。如果没有衰败过,同样无所谓复兴。从唐宋开始,中华民族就引领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自近代以来,世界在进步,中国在倒退。这一历程就是我们难以真正赞同,但又不得不面对的近代中华民族的衰败史。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从一个世界大国变成了一个弱小国家。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不断奋起。从1980年GDP占到世界总量的1.7%,到2020年已经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18.6%。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影响下,中国仍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1921年,中国只有4.7亿人口,到1950年是5.5亿人,2020年达到14.4亿人,中华民族可谓人丁兴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强大的领域。同时,发电量、钢铁产量、煤炭产量、原油产量等从无到有,实现了几百倍甚至上万倍的飞跃。制造领域,汽车、铁路等量质齐升,尤其是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一。百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无疑发生了革命性、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

(二)国际比较:走在了世界的哪里?

除了自我比较外,还要进一步明确我们达到了世界的哪个水平。其中最主要的标尺,就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就GDP而言,1820年中国GDP是美国的18.3倍,但到了1913年,中国却只有美国的46.6%,1978年仅为6.5%,美国GDP是我国的15倍。40年后的2018年,中国GDP增长了90多倍,总量已是美国的65.6%。1921年中国发电量为4.4亿千瓦时,仅为美国的0.0008%;而2020年比100年前增长了16800倍,是美国的1.85倍,居世界第一。1921年中国钢铁产量是7.7万吨,是美国的0.38%;而到2020年达到10.53亿吨,增长了13600倍,是美国的14.6倍,当之无愧地站在了世界前列。数据变化反映了中美之间的此消彼长。中国与世界第一大国的关系,正是这样动态演变的。

(三)动态比较:1921—2021年世界主要大国GDP消长

1921年以来,美国GDP一直遥遥领先。1957年,苏联成为第二。1960年,英国顶替了苏联位置。1984年,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反映了此时东亚崛起背景下日本的飞速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1994年超过巴西成为第8位,并在1999年、2004年、2006年、2007年、2010年分别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这反映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难历程。

因此,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交汇点上回眸世界现代化历程与中国现代化道路,是科学展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关键。

二、历史反思:世界现代化的本来含义及其演进逻辑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明确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现代化的本来含义及其演进逻辑。

(一)现代化的“围城”——东西方文化碰撞之间的误解与冲突

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隔障或壁垒,并由此引出一些文化误解与冲突,这种现象叫做“围城”现象。现代化问题上也存在着一种非常深刻的“围城”问题,集中反映为两个“围城”:社会主义的“围城”和现代化的“围城”[1]。所谓社会主义的“围城”,指的是中国和古巴等国的社会主义出现了分化和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功把中国引向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快速发展之路;现代化的“围城”则主要表现为身处现代化中的人们对于现代化的两种冲击:一类是前现代主义者拒斥现代化,他们时至今日仍拒绝加入现代化,不用电、不开汽车、不吃工厂生产的副食品和加工农产品,而是自种粮食,自给自足。另一类后现代主义者一直批判西方式现代化,如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过程哲学家小约翰·科布(John B. Cobb),他们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理性,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征服。

当现代化走向全球化,如何引起思想理论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如何判断现代化,如何对现代化既批判,也吸取,创造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的现代化[2]?同时,文化建设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3],中国现代化道路有怎样的思想前提、价值意蕴与方法论[4][5]?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哪里[6]?本文将结合以上问题进行延展深化。

(二)现代化的本来含义

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须明确现代化的本来含义。必须承认,现代化最初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来引领的。本来意义上的现代化内涵非常丰富。首先,理性化。它是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就思想而言,现代化可以追溯至14~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