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内容
文章阅读

网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与思考 —— 以北京Z大学“思想静界”思政课新媒体矩阵为例

来源:《决策与信息》第9期 浏览:193次 发布日期:2022-09-30 17:05: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肯定和鼓励新媒体、新技术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明确要求加强学科教学体系,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亲自感受,用意深远。

从2018年起,笔者主讲的北京Z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通过引入网络新媒体,搭建起由思政类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bilibili)、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多个网络新媒体平台组成的“思想静界”新媒体矩阵,在网上网下、课内课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中,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以及学生获得感。以“思想静界”思政课育人矩阵教学实践为例,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在思政课中引入网络新媒体的必要性,在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基础上,深入探索网络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和实践策略,将思政课的传统优势与网络新媒体信息优势有机融合,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网络新媒体的必要性

近年来,媒体社会加速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下,引入网络新媒体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

(一)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变化

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都必须与学生的学习习惯相适应。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高校学生信息获取的网络新媒体化。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网民中,学生最多,而绝大多数中国网民都是手机网民。在网民中,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4.5%和90.5%,用户规模分别达9.75亿和9.34亿[2]。生于2000年以后的高校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互联网对其思想行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网络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网络社会的开放包容使得高校学生生活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环境之中,信息资源获取的速度快、范围广,让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及传统媒体,而是更加青睐于从新媒体中获取信息资源。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和抖音、哔哩哔哩(bilibili)等视频平台在缩小数字鸿沟、提高知识信息获取率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网络传播优势,已然成为高校学生接触社会思潮、进行自我表达的重要渠道,形成与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政工作并行的重要思想舆论场域,影响着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新机遇。高校学生对网络新媒体平台上视频传播的需求,已经引发教育界广泛关注。

第二,个性化、碎片化、娱乐化、自主化学习特征明显。当代高校大学生成长于重视综合发展、突出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生态中,尤其是在网络社会时代,逐渐适应了学习资料和考核作业都个性化、网络新媒体化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进入高校后,网络新媒体资源的丰富,一方面激发了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主体意识,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碎片化学习、娱乐化学习、浅表化学习的特征更加突出。哔哩哔哩(bilibili)、微信公众号、各类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中有越来越多的知识类博主入驻,从“罗翔说刑法”“金灿荣教授”等知名学者,到考研、科研在内的各种“素人”学习博主越来越多。以青年人的聚集地哔哩哔哩(bilibili)为例,“B站是用来学习的”仿佛成为大学生学习新常态。只要想学、想分享,不论多奇怪的小众话题,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探索。网络新媒体平台不仅给名人和“素人”提供了思想比武的平等环境,其及时交互性、社群互动性也满足了高校学生发表见解、寻求认同的心理需要。随着近年来高校“金课”建设的全面推进,高校学生更加趋向于从网络新媒体中获取资源拓展学习。“几分钟看一个小视频”“睡前刷一下公众号”的碎片化学习已逐渐融入生活习惯,这也表明高校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在缩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二)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新诉求

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最突出的诉求来自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第一,引入网络新媒体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对网络热点的关注,课堂教学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中小学教育中多媒体教学内容已逐渐丰富等方面因素,使得学生进入高校后希望思政课是开放而非封闭的,是鲜活而非呆板的,是互动的而非单向的。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校学生面对长时间的网络授课,更加倾向于以网络新媒体的形式丰富思政课堂教学。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主动熟悉并掌握新媒体新技术,以网络思维和用户思维重新审视和塑造课程形态。而事实是,由于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性,以及部分思政教师对课堂中引入网络新媒体可能增加不确定性的担忧,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关于网络新媒体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观念和技能均有待提升。不可否认网络新媒体有其局限性,因此只有恰当地结合教学主题、教学设计来运用网络新媒体,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喜爱度和获得感。

第二,在高校思政课的网络新媒体应用中提高思辨能力。高校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高校学生频繁接触多元文化、容易被各类思想影响的“暴风骤雨”时期。因此如何把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避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是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3]。新时代高校学生敢于、勇于在互联网舆论场中发声“亮剑”,但在新闻、反转剧层出不穷的后真相时代,面对“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海量信息,高校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媒介素养和思政能力,就很容易“翻车”,伤及自身,这需要思政课教师予以正面引导。在一次又一次网络“出征”中,正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学生很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倾向,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规则和思政课教学等多方面提高警惕。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自然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政能力的责任,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和阐明网络观点及观点背后的媒介逻辑,引导学生在思政课中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帮助学生在思政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辨别网络传言、谣言、箴言,保持平和、文明的大国国民心态,理性发声,不偏听偏信、不盲从。

(三)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新特点

第一,网络新媒体开辟了链接“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的新空间。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无法突破教学容量的有限性和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教学活动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入网络媒体时代后,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仍存在的填鸭式教学、“老师与手机抢学生”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网络新媒体平台多样、传播内容广、传播速度快、即时互动性强,让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教学,可以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对原本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即时拓展和补充,减弱时间、空间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限制,提升教学的时代感。“00”后大学生群体对移动终端、新媒体平台有着极高的敏锐度,能够迅速适应并融入。借助学生广泛关注的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和潜力,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自觉将“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相链接,在经历中成长,让思政课活起来,能够增加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第二,网络新媒体影响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话语权。网络空间意见领袖掌握着极大的网络话语权,他们持续输出的巨大信息洪流包围和冲击着高校学生头脑。比如,高校学生不一定会事事援引学术类专业数据库,却可能“把微博当百度用”,容易以点代面地得出错误判断。虽然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在不断推进,但网络中的谣言、暴力内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屡禁不止,高校学生在网络上自由接收与反馈网络信息具有极大风险隐患。在当前网络空间舆论场中,相比于意见领袖的话语权,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话语权有待建构。针对这一问题,网络新媒体引入高校思政课已取得一些成果,如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建设、思政课微电影制作、社会实践Vlog(网络视频日志)等,思政“网红老师”也备受关注。如何把网络新媒体这一变量转化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增量,引导高校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动学习、了解、运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提高网络思政育人能力,在网络新媒体舆论场中,弘扬正能量,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加强日常思政育人和隐性思政育人,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发挥线上线下思政课程合力。同时还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效果和效率的统一,避免思政课娱乐化。

二、网络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三重路径

“思想静界”思政课育人矩阵运营4年来,服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围绕学生成长的思想需求,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内容为王的思路和师生共建的方式,探索出了网络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一)守正创新:在夯基固本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

将网络新媒体引入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基础上,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第一,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启发时代新人使命担当。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政课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通过引入网络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为我所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明确,在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政课教学时,要让网络新媒体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网络新媒体来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重启发学生增强时代新人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在建设以“思想静界”微信公众号为主体的思政课育人矩阵的过程中,笔者践行“政治要强”这一思政课教师首要素养要求,紧跟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挖掘理论问题,以政治讲学术,在网络新媒体平台及时引导学生解开思想困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2020年5月3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青年学生聚集地哔哩哔哩(bilibili)制作的《后浪》五四演讲短视频,以上一代称许的口吻赞美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该片一经发布便引发了青年群体的广泛共鸣,也让中国“已进入后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我的青春我做主”的观点引爆网络。笔者第一时间从主流价值观立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网络育人导向等角度,提出“‘后喻文化’也需要引领”的观点,指出面对“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用好“柔的艺术”,用潜隐性教育方式在平等对话中实现价值引领。《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网于5月7日刊发《“后喻文化”也需要引领》一文,光明网等媒体随即转载。

第二,善用网络新媒体传播规律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网络新媒体要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一是善用网络新媒体传播优势让思政课教学活跃起来。“活跃说”是指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用新媒体的互联网传播优势提升课堂教学部分环节的育人效能,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笔者从2018年起,先后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来自四年后自己的一封信”和“一封红色家书”作业和课堂活动,分别对应“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部分授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撰写、朗读、邮寄一封穿越时空的特殊来信,将当年课堂朗读的精选片段、采访片段和4年后的重读片段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传播。学生们穿越时空,在与自己的故事、与革命先辈的故事对话中,收获关于人生的启迪和爱国奉献的启示。除此以外,“我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代言”等线上线下活动也获得了学生广泛的参与和好评。二是把握网络新媒体传播规律让思政课教学鲜活起来。“鲜活说”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遵循网络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坚持用户思维,以高校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思想困惑为出发点,以思政实践为着力点,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态,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连,带领学生们在经历中学习,在网络新媒体中讲好中国故事。在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成长特点,选择主要以原创视频这一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融入学生自己喜欢的流行元素。比如,笔者指导学生制作了系列“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微视频,紧扣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推出了原创视频《揭秘!大光明村的振兴密码 北航思政老师带你看!》,将传统课堂延伸到抗疫一线、延伸到田间地头,让学生直观了解伟大战“疫”中党的领导和凡人微光,了解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真实带给乡村的巨大变化。所有的原创视频都将正确的政治立场放在首要位置,涵盖了微电影、微党课、原创歌曲MV、音乐电视等体裁,鼓励学生从不同身份角度运用新媒体技术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同时让学生更加理性地了解网络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特点。

(二)内容为王:在突出主题主线中定制思政课媒体议题

互联网传播以内容为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也要求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基础上以内容为王,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讲清楚,实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以思政课作业这一载体为例,内容设置大致可分为融入式和专题式两种。

第一,根据教学要点制定融入式思政课网络新媒体实践主题。以融入式为例,除了前文论及的“来自4年后自己的一封信”(融入人生观部分课堂教学)、“一封红色家书”(融入理想信念部分课堂教学)、“我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代言”(融入道德部分课堂教学)外,笔者还先后设计了“来自陌生人的5元钱——思政课街头实践”和“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大调研”等课程环节。在“来自陌生人的5元钱——思政课街头实践”中,教师和助教全程指导学生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街头主题实践,确定实践选题、制作思政纪实视频、完成实践汇报、撰写实践调研报告,了解和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现状,发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倡议书》,其中部分环节在线上进行。针对网络空间存在的道德和法治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网络匿名性与网络道德相关性”以及“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影响行为主体网络道德的三重维度”等网络调研,通过网络调研、网络报告、网络评议的形式,带领学生了解网暴事件、网络谣言等发生和传播的过程、特点及机制,了解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的措施和成就,引导学生谨慎触网用网,加强自我网络道德建设。

第二,根据时政热点和网络焦点确定专题式思政课网络新媒体作业主题。以专题式为例,笔者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点、学校特色、时政热点和学生兴趣点,在2019年指导学生完成了“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70秒原创微视频100余个;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成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的特殊历史时刻——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设置了“光辉之路——我讲百年党史故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伟大抗疫——我身边的抗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空天报国——我讲航空航天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航空航天精神),“百年百城——我和我家乡的故事”(见证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大主题,创作系列原创微视频100余个,编写制作微信公众号文章120余篇。其中原创微电影《战疫——齐心》《致信仰》《(中国梦我的梦)梦的颜色》等优秀作品在“思想静界”微信公众号、腾讯视频、抖音视频平台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推出后广受关注;结合信息化专业制作的游戏场景视频《我和我的祖国》、原创音乐电视《闪光的日子》等作品突出了思政课的专业性,也让人印象深刻。

(三)师生共建:在坚持教师主导性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共建共享的开放性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这意味着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网络新媒体也离不开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将网络新媒体引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中,尤其要注意学生在网络新媒体场域和传统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

第一,将教师主导性贯穿于网络新媒体的话题设置、实践构思、平台播放等全过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但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工具优势和思维优势,传统思政课堂中的师生施与受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引入网络新媒体后的高校思政课,学生不完全是原本传统课堂中的接受主体,而是更多的开始发挥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主体性。这并不意味着在网络新媒体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后就将所有的主动权、话语权都交到学生手中,事实上这也是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的。根据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学模型,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型主要通过主导方设置议题,选择传播内容的主题来实现。笔者始终坚持当好课程“掌舵人”和“把关人”,在结合教学要点、时政热点和网络焦点中检索学生兴趣点和思想困惑点,首先给学生划定思政实践的范围,然后在话题设置、实践构思、成果制作和平台播放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主导与指导。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坚持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才能“旧瓶装新酒”,将老话题常谈常新,让学生愿意去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事理、哲理,达到凝聚学生共识、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效果。

第二,在朋辈协作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也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在思政课主题视频制作中,学生在笔者划定的选题范围内自主命题、自主策划、自主编创、自主拍摄、自主制作和传播,在不同的题材和体裁中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的实践故事,创作出了一大批有观点、有温度的原创新媒体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媒体技术支持培训。“思想静界”矩阵团队连续三年为张静主讲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提供媒体助教朋辈支持服务,同时定制了第一季“静姐的课·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系列讲座”和“全国大学生抗疫联合网络宣讲”等思政公益实践。学生纷纷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思想水平得到提升,能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还提升了新媒体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根据近3年的跟踪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表示“媒体团队指导到位”,效果“满意”。学生新媒体作品最终会在课堂上展播和讲解,师生共同评价。这时候教师特别注重提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情感辐射力,即发挥公顷的力量[5]。许多同学在线上线下贯通的思政实践中收获了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协作团队,并将所选主题和团队一直延续至后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中,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中继续发挥主体性。

三、网络新媒体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策略

从整体上审视网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实践,需要在打造开放的闭环、提供系统支持、有限性运用等三方面形成更具普遍性的应用策略。

(一)打造“思政课-网络新媒体-思政课”的课程闭环

在网络新媒体应用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北航实践中,“思想静界”思政课育人矩阵团队以课程教学要点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主题选题池,紧跟重大历史节点、重大时政热点以及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产出思政教学成果。在网络新媒体介入过程中,明确了“标准统一、多元多样、集中制作、分散投放、实时反馈”的原则,精心制作思政课作品,推动“思想静界”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bilibili)、抖音、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等主要社交媒体多平台协同传播,发挥育人合力。在网络新媒体端形成的思政专题成果,以及伴随网络热点而即时产生的网络新媒体成果,作为课上教学资料或课下补充学习资料反哺思政课教学,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库。

(二)为学生提供三个系统支持抵御负面信息影响

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网络新媒体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仍存在一个技术门槛问题。这需要思政课教师首先具备网络思政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网络新媒体的实践运营经验,同时要注意为学生构建和提供三个系统支持:思政理论支持系统、制作技术支持系统、媒介运营支持系统。思政理论支持系统是指,教师要在思政课线下课堂中,系统讲清楚与教学要点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国化实践逻辑,提供网络新媒体作品选题资源。制作技术支持系统和媒介运营支持系统,则是指学生在完成和输出新媒体作品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必要支持。以笔者主讲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课程连续3年制定发布《静姐的课·思政课原创视频操作指南》,涵盖主题选题、技术制作、隐私保护、版权归属、立场把关、资源获取途径等多方面内容,从而让学生在运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思政课学习时,更具操作性和规范化;课程结合学校信息化办学优势,形成了“思想静界”思政课育人矩阵运营团队和助教团队,支持网络新媒体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课程设置的“静姐的课·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系列讲座”线上公益活动也为学生们即时提供媒介图、文、声、视频表达培训,帮助学生从敢于发声向善于发声、理性发声转变。

(三)以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化解网络新媒体的局限性

不论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网络新媒体具体是哪一种或多种,其都有自身局限性和在思政课育人系统中的功能局限性。发挥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优势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功能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内在风险。首先,“键对键”“屏对屏”永远取代不了“面对面”的温度和细腻。高校思政课要长久地发挥启智润心的作用,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下功夫。所有的网络新媒体文章都必须基于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要警惕以新媒体的形式消解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的倾向,统筹好线下课堂、网络新媒体线上课堂、思政实践第二课堂3个课堂空间。其次,网络空间也是风险高发地带,面对错误思潮的无孔不入,思政课教师必须带领同学们提高政治辨别力和理论定力,提高思政六力:网络信息辨别力、网络场域表达力、时代新人网络道德力、网络舆情识别力、网络议题设置力和网络空间党员形象塑造力。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用政治思维驾驭网络思维,以网络新媒体训练思政能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离不开对网络新媒体的恰当运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有利于在高校思政课中合理使用网络新媒体,引导学生在个人与集体、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的交织中,提升思政能力,坚定“心怀国之大者”,为自觉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矢志奋斗。

点击下载PDF 【PDF下载数: